|
|
非均质介质地基破坏机制及极限承载力分析研究 |
袁凡凡 |
|
STUDY OF FAILURE MECHANISM AND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S ON INHOMOGENEOUS MEDIUM |
|
摘要 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通常是由多个土层构成。这类非均质介质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目前常用的是汉森加权平均法和迈耶霍夫的双层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只能解决简单非均质介质基础的承载力问题;对于基础介质构成较复杂的情况,计算结果往往和实际值有很大的误差,因此对于非均质介质基础的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的计算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不同比尺的室内模型试验,现场原位试验,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渗入的研究和探讨,具体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 (1) 对国内外有关非均质介质地基承载力研究的水平和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 (2) 鉴于国内外在非均质介质地基承载力问题这个方面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试验研究,设计了承载力模型试验装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模型试验,确定出了非均质介质在垂直荷载和倾斜荷载作用下实际滑动面的形状及极限承载能力。 (3) 在迈耶霍夫和汉纳的理论基础上,将其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推广改进,得到了多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然后运用现场荷载板试验结果和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对改进后的迈耶霍夫计算公式、汉森计算公式、魏锡克公式等非均质介质基础极限平衡计算公式进行比较验证。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符合实际的,在不同条件下适用的承载力计算模式。 (4) 结合模型试验结果,确定出了符合非均质介质规律的弹塑性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二维、三维弹塑性有限元程序,模拟出了外荷载作用过程中非均质介质内部应力、变形以及破坏面的发展过程,分析得出了非均质介质地基的破坏机理。 (5) 在港口工程地基设计当中,已经引入了可靠度理论计算分析基础稳定性。这种算法将可靠度理论与极限平衡理论相结合分析基础发生极限破坏时的结构整体可靠度,可是无法得到基础土体内部各点的应力、应变、可靠度指标等参数的分布情况。本文将随机有限元法引入到地基承载力的计算中,编制了摄动随机有限元程序,对地基稳定性和可靠度指标分布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
|
|
关键词 :
非均质介质,
极限承载力,
模型试验,
弹塑性有限元,
破坏机制,
破坏面,
可靠度指标,
摄动随机有限元
|
收稿日期: 2003-10-13
|
[1] |
张 勋1,2,黄茂松1,2. 水平循环荷载下砂土中沉井加桩基础累积变形特性[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265-1272. |
[2] |
陆鹏源1,侯天兴2,杨兴国1,郝明辉2,周家文1. 滑坡冲击铲刮效应物理模型试验及机制探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225-1232. |
[3] |
郭 璇1,张鸿儒1,蒙 蛟1,张晓新2,王梦恕1,祝 瑛1. 软弱围岩隧道管棚预支护开挖土压分布模型试验[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214-1224. |
[4] |
蒙国往,周佳媚,高 波. 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173-1181. |
[5] |
刘国锋1,冯夏庭1,江 权1,段淑倩1,姚志宾2,裴书锋1,段兴平3,周孟夏3. 白鹤滩大型地下厂房开挖围岩片帮破坏特征、规律及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5): 865-878. |
[6] |
贺 炜1,2,李 昆1,王芳洪1. 防岩溶塌陷加筋垫层大比例模型试验及设计理论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5): 980-988. |
[7] |
刘泉声1,2,3,雷广峰1,肖龙鸽4,王俊涛1,张 静1. 十字岩柱法隧道开挖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5): 919-927. |
[8] |
杨 旭1,2,3,周翠英1,2,3,刘 镇1,2,4,苏定立1,2,3,杜子纯1,2,3. 华南典型巨厚层红层软岩边坡降雨失稳的模型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3): 549-557. |
[9] |
徐前卫1,程盼盼1,朱合华2,丁文其2,李元海3,王婉婷1,罗 云4. 跨断层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3): 433-445. |
[10] |
李 浪,戎晓力,王明洋,卢 浩,夏沅谱,张志成. 深长隧道突水地质灾害三维模型试验系统研制及其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3): 491-497. |
[11] |
卢应发1,黄学斌2,刘德富1. 推移式滑坡渐进破坏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2): 333-345. |
[12] |
刘 鹏1,2,3,4,杨光华3,4,范 泽5,刘惠康5,张玉成3,4. 刚性桩复合地基尺寸效应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1): 187-200. |
[13] |
陈仁朋1,2,江 朋2,3,叶肖伟4,顾湘生5,曾长贤5. 高铁单线路基循环累积变形分析方法及其可靠度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1): 141-149. |
[14] |
杨广庆1,2,刘华北3,吴连海4,熊保林1,李三妮1. 台阶宽度对加筋土挡墙垂直应力的影响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1): 209-216. |
[15] |
刘彦辰1,2,刘汉龙3,4,杨 贵1,2,刘 平1,2. 混凝土–堆石混合坝土压力模型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04): 784-79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