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对岩土力学松弛数值计算分析方法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归纳, 阐明了各类松弛 数值计算方法的内在相互关系, 分别提出了求解离散单元模型的块体同步松弛离散单元法(B lock syn2 ch ronic relaxat io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和求解连续介质模型的静力松弛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方法(Stat2 ic relaxat ion fast L 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 inua, S2FLAC)。 在块体同步松弛离散单元法方面, 首先进一步深化了作者提出的静力同步松弛离散单元法, 并提出 了动力同步松弛离散单元法。通过统一静力、动力计算公式, 形成了静力、动力统一的块体同步松弛离散 单元法, 并采用分块高斯2塞德尔迭代求解整体方程, 求解效率得到提高。文中讨论了方法的求解及一些 相关问题, 特别是离散单元模型各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结果。基于C 语言编制 开发了相应的工程应用程序, 并结合武钢金山店铁矿地下采矿引起地表变形的实际科研课题对该方法的 应用进行了研究, 该课题已通过湖北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连续介质静力松弛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方法方面, 建立了其力学模型, 推导出其相应的计算公式, 并针对该方法的实现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效率高的求解方法—力分配法。基于该方法对不连续界面等 岩土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包括提出了一种基于松弛方法的界面求解技术, 界面可分开、错动, 整个求解 过程不需K n , K s 等人为刚度系数; 以及岩土工程中开挖、锚杆加固等普遍问题的相应解算。最后基于C 语言编制了相应的应用程序, 并对典型例题进行了计算分析。 通过所述的工作, 使岩土力学松弛数值计算方法在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领域有了一个明确的位置, 并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显示出其很好的发展前景。
|
|
关键词 :
松弛数值计算方法,
块体同步松弛离散单元法,
静力松弛快速拉格朗日分析,
离散单元法,
快速拉格朗日分析
|
收稿日期: 1998-06-29
|
[1] |
刘天苹,李世海,刘晓宇. 节理化岩质边坡随机结构面有限元和离散元耦合计算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sl): 3114-3122. |
[2] |
谭 鑫1,HEINZ Konietzky2. 含层理构造的非均质片麻岩巴西劈裂试验及离散单元法数值模拟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05): 938-0946. |
[3] |
蒋明镜1,2,白闰平1,2,刘静德1,2,周雅萍1,2. 岩石微观颗粒接触特性的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32(6): 1121-1128. |
[4] |
李术才1,平 洋1,王者超1,薛翊国1,李树忱1,王 刚2,赵建纲1. 基于离散介质流固耦合理论的地下石油洞库水封性和稳定性评价[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31(11): 2161-2170. |
[5] |
朱永生1,朱焕春1,石安池2,孟国涛1.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白鹤滩水电站复杂块体稳定性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30(10): 2068-2075. |
[6] |
谭儒蛟,李明生,徐鹏逍,胡瑞林,苏彦. 地震作用下边坡岩体动力稳定性数值模拟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S2): 3986-3992. |
[7] |
叶建忠,周健,韩冰,. 基于离散元理论的静压沉桩过程颗粒流数值模拟[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S1): 3058-3058. |
[8] |
陈剑文,蒋卫东,杨春和,尹雪英,傅四乌,余克井. 储气库注、采气过程热工分析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S1): 2887-2887. |
[9] |
叶建忠,周健,韩冰,. 基于离散元理论的静压沉桩过程颗粒流数值模拟[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S1): 3058-3058. |
[10] |
陈剑文,蒋卫东,杨春和,尹雪英,傅四乌,余克井. 储气库注、采气过程热工分析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S1): 2887-2887. |
[11] |
陈炳瑞,冯夏庭,黄书岭,杨成祥,张传庆. 基于快速拉格朗日分析–并行粒子群算法的黏弹塑性参数反演及其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12): 2517-2517. |
[12] |
胡波,曾钱帮,饶旦,王思敬,彭运动,刘波,刘环宇,赵海滨. 锚碇–围岩系统在拉剪复合应力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及破坏机制研究——以坝陵河特大岩锚悬索桥为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04): 712-712. |
[13] |
张冲,金峰,侯艳丽. 基于可见性和后修圆的三维块体域接触算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11): 2292-2292. |
[14] |
李新平,郭运华,彭元平,张成良,王涛. 基于FLAC3D的改进边坡极限状态确定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S2): 5287-5287. |
[15] |
王涛,陈晓玲,杨建. 基于3DGIS和3DEC的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19): 3476-347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