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结合兰州地区黄土的特点, 分析总结了不同施工活动对土体扰动的影响因素, 系统研究了受施工振动土体 的工程性质, 获得以下主要成果: (1) 受施工活动的扰动影响, 引起土体应力状态、应力路径的改变, 土体的孔隙比、含水量及压密固结状态发生变化, 某些施 工方法还可能引起土体成分的混合置换、化学成分的改变, 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异将影响土体强度、变形特性的改变。对密实度相 同的土体, 随含水量增加, 土体峰值强度降低; 对含水量相同的土体, 随密实度增加, 其峰值强度增加。 (2) 三轴加载试验表明, 在较小的侧压力作用下, 含水量较低或密实度较大的土体, 随着荷载的增加, 其体积应变表现为剪胀 性, 其余表现为剪缩性。不同的卸载应力路径, 其破坏形式不同, 孔隙比的变化规律也不同, 对以侧向卸载为主, 其e 随卸载过程 不断减小, 破坏形式为压缩破坏; 对竖向与侧向卸载比例相同的应力路径, 卸载过程中e 保持不变; 对以侧压加载为主, 其e 随加 载过程不断增大, 破坏形式为挤长破坏。不同应力路径下应力2应变曲线差别很大, 就破坏时的轴向应变而言, 挤长破坏要比压缩 破坏小很多, 约为1ö 3~ 1ö 2。对于同一种破坏形式(如挤长破坏) , 其抗剪强度指标基本接近; 若对于不同的破坏形式, 其抗剪强 度指标不同, 挤长破坏的粘聚力c 比压缩破坏低15% 左右, 挤长破坏的内摩擦角U比压缩破坏低21% 左右, 因此采用常规加载强 度变形数据代替卸载问题是偏于危险的。 (3) 黄土受卸载扰动后的应力2应变曲线呈双曲线, 具有良好的归一化特性; 其初始的变形模量比常规加载情形高得多。 (4) 基坑开挖卸载作用产生对周围土体的扰动, 侧向扰动范围约为开挖深度的113 倍, 在基坑底部的竖向扰动范围约为开挖 深度的3 倍。 (5) 强夯施工对土体产生的扰动范围可分为强扰动区、中扰动区、被动扰动区及弱扰动区, 在强夯作用的强扰动区, 士体的密 实度、比贯入阻力、承载力、锤击数等有大幅度提高; 在中扰动区, 也有一定提高。 (6) 提出了考虑建筑物附近地面最大水平加速度、最大水平速度、振幅及建筑物强度刚度等因素的强夯所引起的扰动影响系 数, 可用来衡量强夯振动对建筑物扰动程度。推导了在非饱和黄土中打桩扰动的小孔扩张理论公式, 根据模型试验实测资料, 初 步划分为受打桩扰动影响周围土体的强、中、弱、非扰动区及桩底扰动增强区与桩周地表隆起区。 (7) 土体受加筋扰动作用后表现明显的各向异性,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表现为应变软化特性, 推导了加筋土挡墙正交各向异 性基数解及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应变软化的本构方程。加筋土挡墙的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合适的加筋方案, 加筋 扰动作用导致加筋土挡土的面板只承受很小土压力, 荷载通过筋条位力来平衡。 (8) 提出了在p 2q2e 坐标系中建立破坏曲面以描述扰动的概念, 建立了以平均应力、偏应力及孔隙比增量相对值的扰动度公 式, 可用于衡量受不同施工扰动影响对周围土体的扰动程度。
|
|
关键词 :
施工扰动,
应力状态,
应力路径,
卸载,
基坑开挖,
强夯,
挤土效应,
扰动度
|
收稿日期: 2000-01-28
|
[1] |
孙光中1,2,3,荆永滨2,3,张瑞林2,3,王李管1. 轴向应力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含瓦斯煤渗透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5): 928-938. |
[2] |
王 伟1,2,郑 志1,2,3,王如宾1,2,王环玲4,徐卫亚1,2. 不同应力路径下花岗片麻岩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2): 260-267. |
[3] |
赵振国1,2,严 鹏1,3,卢文波1,3,陈 明1,3,周创兵1,3. 地应力瞬态卸载诱发振动的能量分布特性[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1): 32-39. |
[4] |
李浩然1,杨春和2,李佰林3,尹雪英4. 三轴多级荷载下盐岩声波声发射特征与损伤演化规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04): 682-691. |
[5] |
李连祥1,2,符庆宏1,2,张永磊1,2,鲁芬婷1,2. 基坑离心模型试验开挖方法研究与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04): 856-864. |
[6] |
周火明1,单治钢2,张宜虎1,李维树1,柴能斌1,王 帅1. 复杂应力状态石英云母片岩强度参数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s1): 2601-2606. |
[7] |
邓华锋1,2,肖志勇1,李建林1,2,胡亚运1,周美玲1. 水岩作用下损伤砂岩强度劣化规律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s1): 2690-2698. |
[8] |
宋彦琦1,2,李 名3,王 晓4,刘兰冬1,李小瑞3,付小龙1. 基于高速摄影的双预制裂纹大理岩加卸载试验[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s1): 2679-2689. |
[9] |
何明明,陈蕴生,韩铁林,余 朝,韩 康. 不同应力路径下砂岩能耗特征的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s1): 2632-2638. |
[10] |
邓华锋1,2,胡亚运1,2,李建林1,2,肖志勇1,2,周美玲1,2,胡 玉1,2. 考虑滞后效应的岩石加卸载响应比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s1): 2915-2921. |
[11] |
周永强,盛 谦,冷先伦,朱泽奇,付晓东. 基于循环加卸载的次加载面模型在岩石中的初步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10): 2073-2082. |
[12] |
马丽娜,严松宏,王起才,余云燕,张戎令.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泥岩地基原位浸水膨胀变形试验[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08): 1684-1691. |
[13] |
徐 鹏,杨圣奇. 循环加卸载下煤的黏弹塑性蠕变本构关系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03): 537-545. |
[14] |
符洪涛1,2,王 军1,2,蔡袁强1,2,张 乐3,蔡 瑛1. 低能量强夯–电渗法联合加固软黏土地基试验研[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03): 612-620. |
[15] |
陈国庆1,2,王衍森1,冷阳光1,张春虎1. 长时高压K0固结黏土的卸载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sl): 2996-30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