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传庆,周 辉,朱 勇,杨凡杰. 基于潜在挤压比的地下工程软岩挤压程度评价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5): 939-947. |
[2] |
杨 旭1,2,3,周翠英1,2,3,刘 镇1,2,4,苏定立1,2,3,杜子纯1,2,3. 华南典型巨厚层红层软岩边坡降雨失稳的模型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3): 549-557. |
[3] |
左清军1,吴 立2,林存友3,徐昌茂2,李 波2,陆中玏2,袁 青2. 富水软岩隧道跨越断层段塌方机制分析及处治措施[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2): 369-377. |
[4] |
熊勇林1,2,朱合华1,2,张 升3,叶冠林4,张 锋5. 考虑围压效应的修正软岩热弹黏塑性本构模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2): 225-230. |
[5] |
郑朋强1,陈卫忠1,2,谭贤君1,戴永浩1. 软岩大变形巷道底臌破坏机制与支护技术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s1): 3143-3150. |
[6] |
姜耀东1,2,赵毅鑫1,3.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的研究现状:机制、预警与控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11): 2188-2204. |
[7] |
李为腾1,3,李术才2,玄 超1,王 琦2,3,王 新2,邵 行2. 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失效机制及控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09): 5-5. |
[8] |
韩冬冬,门玉明,刘 璐. 预应力格构锚固体系格构梁内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08): 1619-1627. |
[9] |
周 辉,孟凡震,张传庆,卢景景,徐荣超. 深埋硬岩隧洞岩爆的结构面作用机制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04): 720-727. |
[10] |
王敬勇1,石豫川2,王伍洲1,程英建2,李 超2. 雅鲁藏布江街需水电站巨型危岩体基本特征及防治措施[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sl): 2635-2640. |
[11] |
曾 锃1,2,沈贵华2,王秋杰3,张泽辉2,党发宁1. 利用各向异性软岩筑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关键技术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sl): 2655-2661. |
[12] |
牛建春1,2,刘波涛2. 岩巷围岩介质中冲击震动波传播效应数值模拟及频谱特性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sl): 3256-3262. |
[13] |
苏承东1,翟新献1,魏向志2,李宝富1. 饱水时间对千秋煤矿2#煤层冲击倾向性指标的影响[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2): 235-242. |
[14] |
乔 伟1,2,黄 阳3,袁中帮3,郭 伟3,周丹坤1. 巨厚煤层综放开采顶板离层水形成机制及防治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10): 2076-2084. |
[15] |
李 宁1,2,刘乃飞1,李国峰1. 软岩及土质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新方[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09): 1812-182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