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第一届编委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会议纪要 |
|
|
摘要 2010年10月18日晚20:00,《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 (英文版) )第二次编委扩大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学报》(英文版)主编钱七虎院士、副主编李海波研究员、周创兵教授(派代表)、执行主编佘诗刚研究员。顾金才院士应邀参会,参会编委唐春安、何满潮(派代表)、伍法权、蔡美峰、李 宁、李仲奎、井兰如、李夕兵、王 驹、杨 强、陈云敏、岳中琦、李术才、卢文波和朱合华(派代表)等教授及期刊社全体成员和关心《学报》的学者、朋友共约50人参加本次会议。此外,还有3位国内编委因公务请假。会议由《学报》(英文版)执行主编佘诗刚研究员主持,他首先汇报了《学报》(英文版)创刊号、2010年出版的第1~3期以及未来5年发展计划和存在的问题等。随后各位编委就如何将《学报》(英文版)办成国内外知名刊物积极献策,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 稿源问题
(1)《学报》(英文版)目前稿源严重缺乏,尤其是缺乏高质量、高水平的英文稿件;
(2) 跟踪海外华人专家不宜盲目,可以委托海外编委一人或几人进行跟踪并与期刊社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稿源水平的定位要高,不能放松稿件质量或降低稿件录用门槛;
(3) 密切关注并联系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2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组委会负责人已经承诺,将收集到的优秀稿件(特别是“China Afternoon”大会报告)同等条件下优先报送《学报》(英文版)发表;
(4) 对于在国际知名期刊上连续发表论文的作者,期刊社可以主动跟踪,并联系作者,向其主动约稿,尤其是知名专家;
(5) 学会秘书处将发函,要求2010年在学会获科技奖、青年科技金奖、银奖和优秀博士论文奖的获得者和各分会及专业委员会必须在2011年6月份前提供1篇高质量英文文章;
(6) 期刊社密切联系各编委以及各领域知名专家,向其约稿。特别是通过向有关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和勘察单位及个人发函,邀请各单位组织提供不少于1~2篇高质量英文文章;
(7) 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岩土工程项目或具有高难度技术工程背景的、在实践或理论上创新性的论文,中文版已录用并经作者本人同意,翻译成英文在《学报》(英文版)发表;
(8) 被国际知名期刊所淘汰的稿源需作重大补充、修改后可以争取择优录用;也可以在国内外重大会议上约稿1~2篇;
(9) 积极协办或参加国内组织的小型国际学术会议,并主动约稿。
2 编委问题
(1) 建立编委会撰稿和审(组)稿制度,进一步明确编委的责任和权利,特别是新增编委,必须要有书面承诺;期刊社向每位候选编委发函,并签字确认,尤其应在2011年3月15日前落实新增编委撰稿或组稿1篇的责任,否则暂不增补;
(2) 目前的特殊阶段,要求编委们具有奉献精神;每个编委每年应撰写(含推荐或组稿)1~2篇,审稿或推荐审稿1~3篇;
(3) 编委实行动态管理模式,每三年调换一次,对于确实不能落实义务的编委应予以更换。同时清退长期退居二线的挂名编委以及不为《学报》(英文版)谋事的编委,包括国外编委。
(4) 建立编委《学报》(英文版)论文引用责任制,即每个编委在相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应尽量引用《学报》(英文版)上与本领域紧密相关的文章;
(5) 发挥编委的对外宣传作用,即通过各种会议、国外友人,加大期刊引用力度和宣传扩大期刊订阅渠道;
(6) 建议扩大工程技术领域编委,岩石工程和岩土工程高水平的技术在中国,应加大对工程领域研究成果和实例的报道力度;
(7) 发挥国外编委尤其是国外华人学者的作用,提高期刊整体学术质量;
(8) 建议新增编委:
副主编:井兰如
编委:葛修润、殷跃平、宋胜武、黄润秋、李建林、缪协兴、邬爱清、张春生、王学潮、康红普、
龚晓楠、吕 明(挪威)、蒋宇静(日本)、张 峰(日本)、翟恩地(美国)、郝 洪(澳)、马国伟(澳)、
孙德安、洪振舜、蒋明镜、李香玲(比利时)
3 期刊社问题
(1) 应尽快建立并完善期刊社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完善期刊社章程,同时建立并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2) 为编辑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为期刊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期刊质量,通过借船出海,如与Springer签订合作协议,合理利用国外平台向国内外优秀期刊学习和借鉴;
(4) 期刊社应选派人员参加国内、国际会议,每个会议上可以组稿1~2篇,并扩大《学报》(英文版)影响力;
(5) 争取2011年能被EI收录,2013~2015年争取被SCI-E收录。
4 编辑、出版和发行问题
(1) 有些编委针对如何写好英文文章和提高编辑加工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培养博士研究生多读科技论文、训练其写作技巧、提高图件质量;
(2) 有编委指出,对于已经发表的有关土力学方面的论文,其学术质量有待于提高,文章的信息量较少、篇幅较短,且图所表达的信息不够清晰或不完整;参考文献引用中文文献较多,有些文献不是最新的,国际影响力不够;
(3) 加大岩石工程和岩土工程技术类文章刊发力度,尤其需要深入工程一线组稿;
(4) 对于已经出版的前几期杂志,可加大免费发放、赠送范围,以扩大《学报》(英文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尤其要注意在国内外重要会议上进行免费赠送,并在杂志内夹带约稿函;
(5) 主要读者群应为国内外读者,并重视引导工程界读者,使其更加了解中国在岩石力学和岩土工程方面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
在认真听取各位代表的建议后,钱七虎主编做了最后发言:“创办英文期刊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对办好《学报》(英文版)献计献策,想法不错;目前《学报》(英文版)处于创办阶段,稿源困难是正常的,一定要跟踪好优秀稿源;困难是暂时的,从长远看,稿源应该不存在问题,目前有个过渡阶段。我国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有学会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精品稿源是有的,可以去主动约稿,并予以落实。在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稿件的同时,把我国典型的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技术成果展现给国内外广大读者”。
《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期刊社
2010年10月18日
|
|
|
[1] |
苏立海,李 宁,朱才辉. 土工布加筋土的三轴蠕变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273-1280. |
[2] |
张 勋1,2,黄茂松1,2. 水平循环荷载下砂土中沉井加桩基础累积变形特性[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265-1272. |
[3] |
刘 亮1,2,卢文波1,2,陈 明1,2,严 鹏1,2,王高辉1,2. 钻爆开挖条件下岩体临界破碎状态的损伤阈值统计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133-1140. |
[4] |
辛 林1,2,程卫民1,2,王 刚1,2,聂 文1,2,周 刚1,2,刘 震1,2,于岩斌1,2. 煤炭地下气化多层热弹性基础梁模型及其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233-1244. |
[5] |
赵毅鑫1,2,龚 爽1,姜耀东2,3,韩 超3. 基于半圆弯拉试验的煤样抗拉及断裂性能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255-1264. |
[6] |
刘伟韬1,申建军2. 含单裂纹真实岩石试件断裂模式的力学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182-11. |
[7] |
陆鹏源1,侯天兴2,杨兴国1,郝明辉2,周家文1. 滑坡冲击铲刮效应物理模型试验及机制探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225-1232. |
[8] |
郑颖人1,向钰周2,高 红3. 岩土类摩擦材料空间Mohr应力圆与强度准则[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081-1089. |
[9] |
苏国韶1,2,石焱炯1,2,冯夏庭3,蒋剑青1,2,江 权3. 岩爆过程的声音信号特征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190-1201. |
[10] |
郭 璇1,张鸿儒1,蒙 蛟1,张晓新2,王梦恕1,祝 瑛1. 软弱围岩隧道管棚预支护开挖土压分布模型试验[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214-1224. |
[11] |
刘成清1,2,陈林雅1,陈 驰3,邓永祥1. 被动柔性防护网中减压环力学试验及有限元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245-1254. |
[12] |
. 2016-06目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0-. |
[13] |
陈训龙,龚文惠,邱金伟,喻 鹏,王 东. 基于盲数理论的边坡可靠度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155-1160. |
[14] |
周扬一1,冯夏庭1,徐鼎平1,李帅军1,陈东方2. 含不同胶结充填物的碳酸盐岩层面剪切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161-1172. |
[15] |
夏英杰1,李连崇1,唐春安1,马 收2,李 明2,包春燕3. 基于峰后应力跌落速率及能量比的岩体脆性特征评价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6): 1141-115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