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制研究
张科学1,2
(1.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分院,北京 100013;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Mechanism study of coal bump under tectonic and ultra-thick conglomerate coupling conditions in mining roadway
ZHANG Kexue1,2
(1.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Branch of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13,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and Safe Min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摘要 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中因采动或动载诱发煤岩体变形能剧烈释放,并伴随地下采掘空间煤岩体突然、急剧和猛烈破坏的现象。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和开采强度的持续增加,地下开采面临的构造地质条件日趋复杂,我国越来越多的煤矿开始出现冲击地压现象,破坏性冲击地压频繁发生且日益严重。冲击地压的孕育和显现是构造特征和地层特征在采掘动态平衡过程中能量稳定态积聚及非稳定态释放的结果,是煤岩体性质、地质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的综合反映,同时该问题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化特征。
义马矿区是冲击地压的高发矿区,且冲击地压多发生在回采巷道,巷道冲击地压的本质是巷道围岩在高应力作用下的突然失稳、变形和破坏。向斜构造应力、断层构造应力、上覆巨厚砾岩局部离层断裂垮落造成巷道的非均匀应力和开采扰动是义马矿区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现场调研、相似模拟试验、数值计算和现场工业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制及防治技术。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如下:
(1) 针对义马矿区11个典型工作面发生的89次冲击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义马矿区冲击地压以回采巷道冲击地压为主,冲击引起的回采巷道变形破坏以底鼓为主。
(2) 设计了具有义马矿区向斜、断层和巨厚砾岩地质特征的相似模拟试验,并采用数字散斑全位移场监测、应力场监测和能量场监测,研究了采动影响下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和距断层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及失稳变形破坏特点,并分析了巨厚砾岩离层断裂时巷道围岩变化规律和断层滑移活化时巷道围岩变化规律。
(3) 建立了具有向斜、断层和巨厚砾岩特征的数值模型,研究了采动影响向斜作用下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巷道围岩的应力场、能量场、位移场和塑性区(三场一区)是巷道围岩冲击特性的表现形式),对比分析了向斜轴部和翼部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异同;研究了采动影响断层作用下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对比分析了断层下盘和上盘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异同;研究了采动影响巨厚砾岩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从不同砾岩厚度条件下对比分析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研究了采动影响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对同时间不同地点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同地点不同时间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和距断层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分别进行详细分析。
(4) 提出了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制、义马矿区回采巷道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和具体防治措施,并对回采巷道强力柔性支护体系、U型钢联合支护体系和锚杆支护体系进行评价总结,依据应用实践得到的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前兆规律,得出强力柔性支护体系在防冲巷道支护中对巷道围岩应力场、能量场和位移场的关键控制作用明显优于U型钢联合支护体系和锚杆支护体系,且可以很好地适应并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对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防治起到积极且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 :
采矿工程 ,
冲击地压 ,
巷道 ,
向斜 ,
断层 ,
巨厚砾岩 ,
采动影响 ,
动载 ,
防冲支护
[1]
李 楠1,2,张 新1,2,王达轩2,赵星智2,李 松3. 煤样吸水全过程纵波波速变化规律及波形特征实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8): 1921-1929.
[2]
周 辉1,渠成堃1,王竹春2,3,张传庆1,胡善超3,沈 峥1,杨凡杰1. 深井巷道掘进围岩演化特征模拟与扰动应力场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8): 1821-1831.
[3]
巫尚蔚1,杨春和1,2,张 超2,张修照2,王光进3. 粉粒含量对尾矿力学特性的影响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8): 2007-2017.
[4]
李绍红,吴礼舟,杨 戒,王少阳. 微震源定位的两步反演方法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7): 1710-1717.
[5]
肖成志1,2,王嘉勇1,周 霞1. 受静载和循环荷载作用的基础下加筋挡墙工作性能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6): 1542-1550.
[6]
何富连,陈冬冬,谢生荣. 弹性基础边界基本顶薄板初次破断的kDL效应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6): 1384-1399.
[7]
何满潮1,高玉兵1,2,杨 军1,2,郭志飚1,2,王二雨1,2,王亚军1,2. 无煤柱自成巷聚能切缝技术及其对围岩应力演化的影响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6): 1314-1325.
[8]
周 磊1,2,朱哲明1,2,董玉清1,2,应 鹏1,2. 中低速冲击载荷下巷道内裂纹的动态响应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6): 1363-1372.
[9]
姜福兴1,刘 懿1,翟明华2,郭信山2,温经林1,刘心广3,马幸福3. 基于应力与围岩分类的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5): 1041-1052.
[10]
刘永茜1,2,张玉贵3,张 浪1,2. 煤层瓦斯运移机制的关键参数表征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5): 1145-1151.
[11]
师维刚1,张嘉凡1,张慧梅1,刘 洋2. 防水隔离煤柱结构分区及合理宽度确定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5): 1227-1237.
[12]
王朋飞1,2,赵景礼1,王志强1,孙中文1,徐春虎1,宋梓瑜1,苏 越1. 非充分采动采空区与煤岩柱(体)耦合作用机制及应用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5): 1185-1200.
[13]
王文松1,2,尹光志1,2,魏作安1,2,敬小非3,杨永浩1,2,陈宇龙4. 高烈度地震区细粒尾矿上游法筑坝动力反应与稳定性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5): 1201-1214.
[14]
王 磊1,2,张鲜妮1. 基于单视线向D-InSAR技术提取开采沉陷移动与变形方法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4): 865-873.
[15]
窦林名1,姜耀东2,曹安业1,刘海顺3,巩思园4,蔡 武4,朱广安1. 煤矿冲击矿压动静载的“应力场–震动波场”监测预警技术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4): 80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