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制研究
张科学1,2
(1.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分院,北京 100013;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Mechanism study of coal bump under tectonic and ultra-thick conglomerate coupling conditions in mining roadway
ZHANG Kexue1,2
(1.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Branch of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13,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and Safe Min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摘要 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中因采动或动载诱发煤岩体变形能剧烈释放,并伴随地下采掘空间煤岩体突然、急剧和猛烈破坏的现象。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和开采强度的持续增加,地下开采面临的构造地质条件日趋复杂,我国越来越多的煤矿开始出现冲击地压现象,破坏性冲击地压频繁发生且日益严重。冲击地压的孕育和显现是构造特征和地层特征在采掘动态平衡过程中能量稳定态积聚及非稳定态释放的结果,是煤岩体性质、地质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的综合反映,同时该问题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化特征。
义马矿区是冲击地压的高发矿区,且冲击地压多发生在回采巷道,巷道冲击地压的本质是巷道围岩在高应力作用下的突然失稳、变形和破坏。向斜构造应力、断层构造应力、上覆巨厚砾岩局部离层断裂垮落造成巷道的非均匀应力和开采扰动是义马矿区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现场调研、相似模拟试验、数值计算和现场工业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制及防治技术。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如下:
(1) 针对义马矿区11个典型工作面发生的89次冲击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义马矿区冲击地压以回采巷道冲击地压为主,冲击引起的回采巷道变形破坏以底鼓为主。
(2) 设计了具有义马矿区向斜、断层和巨厚砾岩地质特征的相似模拟试验,并采用数字散斑全位移场监测、应力场监测和能量场监测,研究了采动影响下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和距断层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及失稳变形破坏特点,并分析了巨厚砾岩离层断裂时巷道围岩变化规律和断层滑移活化时巷道围岩变化规律。
(3) 建立了具有向斜、断层和巨厚砾岩特征的数值模型,研究了采动影响向斜作用下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巷道围岩的应力场、能量场、位移场和塑性区(三场一区)是巷道围岩冲击特性的表现形式),对比分析了向斜轴部和翼部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异同;研究了采动影响断层作用下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对比分析了断层下盘和上盘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异同;研究了采动影响巨厚砾岩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从不同砾岩厚度条件下对比分析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研究了采动影响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对同时间不同地点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同地点不同时间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和距断层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分别进行详细分析。
(4) 提出了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制、义马矿区回采巷道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和具体防治措施,并对回采巷道强力柔性支护体系、U型钢联合支护体系和锚杆支护体系进行评价总结,依据应用实践得到的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前兆规律,得出强力柔性支护体系在防冲巷道支护中对巷道围岩应力场、能量场和位移场的关键控制作用明显优于U型钢联合支护体系和锚杆支护体系,且可以很好地适应并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对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防治起到积极且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 :
采矿工程 ,
冲击地压 ,
巷道 ,
向斜 ,
断层 ,
巨厚砾岩 ,
采动影响 ,
动载 ,
防冲支护
[1]
崔哲森1,柴青平2,刘志龙3,王雪松4,袁增森1,徐振洋1,5,6. 爆堆块度分布对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影响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34-145.
[2]
卢运虎1,2,张樱曦2,金 衍1,2,周 波2,3. 考虑钻井液封堵效应的破碎性地层井壁坍塌模型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0-20.
[3]
王 强1,杨 郁1,宋 毅2,沈 骋2,赵金洲1,胡永全1,王玉丰1. 天然裂缝–断层带影响的页岩气拉链式压裂窜扰模型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46-157.
[4]
张 翔1,朱斯陶1,2,刘金海1,姜福兴1,李士栋3,周 涛3,孔 震3,曲效成4. 巨厚表土–锯齿断层煤柱组合结构联动失稳机制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391-2407.
[5]
唐 朝1,2,张遵国1,3,陈 毅1,2,张宏虎1,2,陈永强1,2,钱清侠1. 基于三重耦合效应的煤体吸附CO2变形解耦分析方法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432-2443.
[6]
朱广安,王 铱,徐自豪. 基于声发射信号处理的含水煤体当量钻屑量反演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040-2054.
[7]
马衍坤1,2,3,刘洪杰1,2,3,赵敖寒1,2,3,马登云1,2,3,王谷雨1,2,3,张 曦1,2,3马衍坤1,2,3,刘洪杰1,2,3,赵敖寒1,2,3. 基于DIC顶板导向水力压裂缝网跨界面扩展应变场响应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007-2018.
[8]
周 楠1,2,张吉雄1,3,许健飞1,2,张羽者1,2,李泽君1,2. 西部矿区含水层下采动空间矸石注浆间隔充填岩层控制机制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736-1751.
[9]
白 云1,高 峰1,钮 月1,2,罗 宁3,张志镇3,苏善杰4,滕 腾5,侯 鹏6. 基于损伤–能量协同演化的煤动态破坏剧烈程度评价方法与分级标准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869-1884.
[10]
孙书伟1,胡家冰1,刘 流1,李 圆1,李国君2. 抚顺西露天矿边坡岩体结构与灾害预报模型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695-1708.
[11]
赵同彬1,2,郭 磊1,2,尹延春1,2,肖亚勋3,李世航1,2,高子童1,2. 不同种类煤岩碎块弹射特征及冲击动能指数测试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709-1719.
[12]
徐佑林1,吴少康2,周 波1,3,郑 伟1,吴旭坤4,周 泽1,陈志松3,张际涛5,李 彬3,严 红6,张传玖7. 强动压破碎软岩巷道再造多重承载结构全空间协同支护技术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720-1735.
[13]
孟庆彬1,2,张 烜2,葛政宇2,韩 绪1,安刚健1. 深部巷道锚注支护结构时效特性理论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6): 1420-1437.
[14]
张 宁1,2,周 辉1,2,高 阳1,2,朱 勇1,2,卢景景1,2,赵成伟1,2,程广坦3. 深埋走滑断层错动作用下岩体变形特征及其受地应力的影响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6): 1500-1513.
[15]
孙书伟1,杨肇熙1,贾培智1,王晓龙1,李国君2. 煤矿地下采空区沉陷诱发边坡破坏机制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6): 1405-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