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冲击荷载下岩石材料断裂及破碎机制研究
李晓锋1,2
(1.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石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Research on rock fracturing and fragmentation subject to intensive impact loading
LI Xiaofeng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Hubei 430071,China;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 100049,China)
摘要 脆性材料如岩石、混凝土和陶瓷等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力学特征及破碎机制研究涉及力学,物理学,航空航天,能源开采和防护工程等多个领域。具体问题如同震作用中的断层泥形成及非对称粉碎化,行星撞击产生的陨石坑,飞行器对空间站的超高速撞击与防护,采矿过程中的矿石破碎尺寸控制,工程爆破过程中的破岩效率提高和灾害防治,炮弹壳体的破碎以及超高速弹穿甲等。岩石材料的静态,动态及动静组合下的力学响应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相比之下,岩石材料在冲击荷载下的细观断裂机制和破碎特征方面研究还颇为不足。脆性材料在宽应变率尺度上是否存在统一的归一化强度形式?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与过渡性破碎现象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理解缺陷材料在冲击过程中的裂纹成核、发展及交汇对破碎成形的影响?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们对脆性材料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认识。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下,(1) 研究材料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征;(2) 了解脆性材料的冲击破碎机制两个方面工作为基础,采用室内试验,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开展了强冲击荷载下岩石材料的强度,断裂和破碎特性方面的研究。
在力学试验方面,采用霍普金森压杆装置研究了花岗岩石在冲击劈裂下的试验条件和力学特征,提出了动抗拉强度因子在高应变率范围存在I,II和III个区域,结合高速摄像系统和DIC方法验证了圆盘中心起裂条件;解释了由边界失效引起的III区强度异常的原因。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连续尺寸范围内的碎块尺寸;对比了传统电测应变法和DIC法测量精度的差异,研究了冲击劈裂试验中的残余动能和能量分布,提出了劈裂→劈裂+压裂→非对称压裂→边界失效冲击破碎演变形式。同时,得到了花岗岩在冲击压缩中存在的I,II类破坏模式,从断裂强度与应变率、残余应变与断裂应变、耗散能量与应变率的关系讨论了临界应变率的确定方法。结合自主开发的数字图像碎片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应变率下的碎片分布和特征尺寸,基于有限长三维柱状模型建立了多重破碎能量模型,成功解释了高应变率下材料灾难性破碎的成因。进一步地采用三轴霍普金森压杆装置研究了不同围压条件下岩石的强度特征和破坏准则。发现当围压一定时,材料的破坏强度随应变率增加逐渐增加,对于不同围压条件,应变率效应基本一致。强度随应变率的变化关系可以近似为线性,归一化强度因子随应变率呈线性增加,同时也随围压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应变率范围内的强度随围压的变化关系可以用Hoek-Brown准则解释。结合CT和SEM扫描技术研究了围压状态下岩石的细观破坏现象及三维损伤特征,重构结果显示低围压下的试样破坏主要以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拉伸裂纹扩展为主,而围压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剪切滑移的可能性,同时伴随大范围的晶体破碎。
在理论模型方面,通过建立压应力状态下岩石动断裂滑移模型研究了脆性材料由于微裂纹扩展引起的非线性应变细观机制及对宏观本构关系的影响;通过提出过渡性压剪裂纹模型修正了传统模型在近端场的误差,结合Freund逼近解提出了统一的幂数型裂纹动态扩展准则,基于Catigiano能量平衡原理推导了矩阵形式的非线性应变计算公式。分析了微裂纹在压剪过程中的闭合、线性滑移、自相似扩展以及翼裂纹弯折等阶段的力学机制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拓展至考虑裂纹相互作用的裂隙岩体模型,讨论了归一化无量纲应变率模型和特征参量的物理意义。
在数值模拟方面,考虑到试验技术和理论分析对研究多尺度非均质岩石冲击损伤行为问题的不足,提出基于岩石真实细观结构建模的多尺度离散元方法,通过建立不同断裂模型考虑了晶体边界的弱化作用,同时借助FPZ模型描述了晶体内部的穿晶破坏形式。考虑晶体破坏特征的GBM更能真实反应岩石的微观力学特征,在应力应变行为和微破裂方面很好地模拟了花岗岩试验结果。创新性地结合纳米压痕技术获得不同矿物成分的细观力学参数,提出了推荐性离散元标定方法,简化了GBM的标定程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GBM的适用范围。最后将其应用于研究岩石率效应机制、动态破碎及多尺度损伤研究。发现岩石裂纹起裂和损伤应力阈值在裂纹体应变变化和声发射破裂等行为上表现出相似性。动载荷作用下的损伤演化与静载荷作用下的损伤演化有明显的不同。在动载荷作用下,Weibull分布表现出较宽的形状尺寸和较大的平均尺度。微裂纹从晶间断裂向穿晶断裂的转变导致了不同的宏观破坏特征。单个断裂或轻微碎裂的试样是由断裂面与以晶间断裂为主的分支裂纹共同形成。相反,粉碎状破裂的岩石是穿晶裂纹聚集在裂缝表面周围的结果,进而形成大范围剪切带。细观尺度上的沿晶破裂向穿晶破裂转换被认为是应变率效应机制和冲击粉碎化破碎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
岩石力学 ,
脆性破碎 ,
冲击荷载 ,
应变率效应 ,
强度模型 ,
晶体离散元建模 ,
纳米压痕
[1]
司雪峰1,宫凤强2. 深部高应力圆形隧洞内部卸荷条件下岩爆模拟试验和强度弱化效应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2): 276-289.
[2]
谢和平1,2,3,李存宝1,2,高明忠1,2,张 茹3,高 峰4,朱建波1,2. 深部原位岩石力学构想与初步探索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2): 217-232.
[3]
陈卫忠1,卢 琛1,2,于洪丹1,李翻翻1,雷 江1,马永尚1,李洪辉3. 黏土岩温度–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长期力学特性研究若干进展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2): 233-247.
[4]
赵毅鑫1,2,王小良1,2,郭延定3,郝宪杰1,2. 基于能量释放率的不同赋存深度砂岩脆性指数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2): 248-262.
[5]
吴志军1,2,3,卢 槐1,2,翁 磊1,2,刘泉声1,2,3,沈坚强4. 基于核磁共振实时成像技术的裂隙砂岩渗流特性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2): 263-275.
[6]
安定超1,张 盛1,2,张旭龙1,喻炳鑫1,王宏越1. 岩石断裂过程区孕育规律与声发射特征实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2): 290-301.
[7]
薛东杰1,2,路乐乐1,易海洋3,武志德4,张庆森1,张泽朋1. 考虑温度和体积应力的分数阶蠕变损伤Burgers模型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2): 315-329.
[8]
赵洪宝,吉东亮,李金雨,王 涛,刘一洪 . 单双向约束下冲击荷载对煤样渐进破坏的影响规律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1): 53-64.
[9]
刘江峰1,倪宏阳1,浦 海1,黄炳香2,姚强岭2,茅献彪1. 多孔介质气体渗透率测试理论、方法、装置及应用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1): 137-146.
[10]
任 洋1,2,王 栋3,李天斌1,2,冉小东1,2,刘志军3,张佳鑫1,2. 川藏铁路雅安至新都桥段地应力特征及工程效应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1): 65-76.
[11]
石晓巅1,2,武治盛1,2,冯子军1,2,惠 峥1,2,赵阳升1,2. 不同结构形式的后期热液充填裂隙花岗岩常温下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1): 147-157.
[12]
段永婷1,冯夏庭1,李 晓2,3,4. 页岩细观矿物条带对其宏观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1): 43-52.
[13]
孙长伦1,2,李桂臣1,2,许嘉徽1,2,荣浩宇1,2,孙元田1,2. 砂岩矿物组分流变特性纳米压痕实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1): 77-87.
[14]
周 磊,朱哲明,董玉清,牛草原,邓 帅,姜亚成. 动载荷作用下含倒U型孔洞裂纹试件的动力损伤行为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1): 113-125.
[15]
唐巨鹏1,郝 娜1,潘一山2,孙胜杰1. 基于声发射能量分析的煤与瓦斯突出前兆特征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1):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