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 |
宝琛,廖国华. 煤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M].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
2刘 |
宝琛,张家生. 近地表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的随机介质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14(4):289~291
|
3戴 |
华阳,瞿厥成,胡友健. 山区地表移动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4):501~504
|
4阳 |
军生,刘宝琛,阳生权. 竖井建设引起的地表移动及变形[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3):291~293
|
5孙 |
世国,蔡美峰,王思敬. 地下与露天复合采动效应及边坡变形机理[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5):563~566
|
6赵 |
经彻,陶廷云,刘先贵等.关于综放开采的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控制问题[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2):132~139
|
7连 |
传杰,郭惟嘉,刘立民. 井工开采引起的走向水平移动规律与预计方法的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4,13(2):141~148
|
8袁 |
礼明,王金庄. 条带开采法岩层移动机理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0,9(2):147~153
|
9于 |
广明,谢和平,张玉卓等. 节理岩体采动沉陷实验及损伤力学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1):16~23
|
10 |
邓喀中,马伟民. 开采沉陷中的岩体节理效应[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15(4):345~352
|
11 |
谷德振. 谷德振文集[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
12 |
吕秦和. 急倾斜煤层开采引起断裂岩体移动规律[J].矿山测量,1981,(3):35~40
|
13 |
张玉卓,姚建国,仲惟林. 断层影响下地表移动规律的统计和数值模拟研究[J]. 煤炭学报,1989,14(1):23~30
|
14 |
戴华阳. 地表非连续变形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J]. 煤炭学报,1995,20(6):614~618
|
15 |
戴华阳,王全庆,张俊英等.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的相似模型实验研究[J].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0,15(3):1~6
|
16 |
徐嘉谟. 大型开挖对环境的影响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8(1):43~44
|
17 |
谢和平,周宏伟,王金安等. FLAC在煤矿开采沉陷预测中的应用及对比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4):397~401
|
18 |
刘德良,陶士振,孙 岩等. 郯庐断裂带南段糜棱岩的力学性能与工程地质意义[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5):595~598
|
19 |
王思敬,杨志法,刘竹华. 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J].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
20 |
孙广忠. 岩体力学的进展——岩体结构力学[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1,10(2):112~116
|
21 |
罗国煜,王培清,蔡钟业等. 论边坡两类优势面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J]. 岩土工程学报,1982,4(2):40~45
|
22 |
罗国煜,吴 浩. 岩坡稳定系统工程分析的初步探讨[J]. 地质
|
|
论评,1986,32(2):165~173
|
23 |
罗国煜,吴 恒. 工程勘察中的新构造——优势面原理[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
24 |
罗国煜,刘松玉,杨卫东. 区域稳定性优势面分析理论与方法[J]. 岩土工程学报,1992,14(6):10~18
|
25 |
罗国煜,阎长虹,陈兆乾等. 岩坡优势面分析及其专家系统研究[J]. 科学通报,1993,38(21):1979~1982
|
26 |
罗国煜,陈新民,李晓昭等.城市环境岩土工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27 |
刘松玉,罗国煜. 城市区域稳定性研究模型与综合评价[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
28 |
钱七虎. 软科学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A]. 见:钱七虎编. 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
29 |
FangH Y.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M]. New York:CRC Press,1997
|
30 |
于广明,谢和平,杨 伦等. 采动断层活化分形界面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J]. 煤炭学报,1998,23(4):396~400
|
31 |
孙 钧,章旭昌. 软弱断层流变对地下洞室围岩力学效应的粘弹塑性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1987,9(6):16~26
|
32 |
王明洋,赵跃堂,钱七虎. 缓倾角断裂隔震效应的机理及定量研
|
究[J]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1):60~64
|
33 |
王经明,董书宁,吕 玲等. 采矿对断层的扰动及水文地质效应[J].煤炭学报,1997,22(4):361~364
|
34 |
戴华阳,滕永海,吕秦和等. 大黄山矿暗主井采动影响分析与治理措施[J]. 矿山测量,1999,(1):9~11
|
35 |
戴华阳,王金庄,胡友健. 层间弱面引起地表非连续变形的机理分析[J]. 矿山测量,1999,(2):29~30
|
36 |
谢和平,于广明,杨 伦等. 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2):147~151
|
37 |
于广明,孙洪泉,赵建锋. 采矿引起地表点动态下沉的分形增长规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1):34~37
|
38 |
张向东,徐峥嵘,苏仲杰等. 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计算机模拟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6):809~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