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粘性土朗肯主动土压力理论中一个应力的释疑 #br# #br# |
| 韩立业 陈道政 #br# #br# |
|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合肥 230009)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6) |
|
| EXPLANATION OF A STRESS IN THE THEORY OF RANKINE ACTIVE EARTH PRESSURE IN CLAYEY SOIL #br# #br# |
| Han Liye1, Chen Daozheng2 |
| (1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2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
| 参 考 文 献
1 顾国栋. 土力学[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2 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浙江大学等. 地基及基础[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 陈希哲. 土力学地基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4 杨小平. 土力学[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 张振营. 岩土力学[M]. 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0
6 [日]赤井浩一,柴田徹,石原研而等. 土力学[M]. 杨灿文,周 樱,何连生等译.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4
|
| [1] |
刘光秀1,2,党发宁1,王 旭1,李玉根2. 基于极限应力状态条件的主动土压力解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11): 2832-2845. |
| [2] |
黄家军1,李 斌2,王 鹏2. 一种考虑主应力空间特性的岩石强度准则[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1): 157-169. |
| [3] |
范 勇1,2,孙金山1,3,贾永胜1,3,姚颖康1,3,张 震1,3,杜宇翔1,3. 高地应力硐室光面爆破孔间应力相互作用与成缝机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6): 1352-1365. |
| [4] |
芮 瑞1,蒋 旺1,徐杨青2,夏荣基1,Edo Ekata Emmanuel1,丁锐恒1. 刚性挡土墙位移模式对土压力的影响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6): 1534-1545. |
| [5] |
芮 瑞1,翟玉新1,2,王 磊1,徐杨青3. 桩承式挡墙路堤三维土压力分布与变形特性试验[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3): 590-606. |
| [6] |
魏 明1,2,罗 强1,2,蒋良潍1,2,王腾飞1,2,左得奇1,2. 悬臂式加筋土复合支挡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3): 607-618. |
| [7] |
党发宁,张 乐,王 旭,丁九龙,高 俊. 基于弹性理论的有限位移条件下挡土墙上土压力解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 39(10): 2094-2103. |
| [8] |
徐 筱1,2,蔡国庆1,2,李 舰1,2,赵成刚2,3. 低应力及拉应力条件下非饱和土强度及剪胀特性[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 37(8): 1933-1942. |
| [9] |
曾 鹏,陈 语,李天斌. 基于拟牛顿近似二阶法的岩土工程系统可靠性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 37(3): 726-733. |
| [10] |
肖成志1,2,王嘉勇1,周 霞1. 受静载和循环荷载作用的基础下加筋挡墙工作性能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6): 1542-1550. |
| [11] |
李 驰1,杨 柳1,乌力吉那顺1,姚 德2,王晓荣1. 黄土泥岩接触地带界面滑坡的工程防护模型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S2): 3923-3929. |
| [12] |
贺永年1,韩立军1,张后全2,刘红岗1. 岩石劈裂与岩石破坏性质的不稳定性[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1): 16-22. |
| [13] |
林庆涛,朱建明,康 瑶. 考虑土拱效应的挡土墙空间土压力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09): 9-9. |
| [14] |
周亦涛1,2,陈福全1. 考虑土拱效应的非垂直挡墙地震主动土压力[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07): 17-17. |
| [15] |
陈奕柏,柯才桐,高洪波,陈 云. 考虑变位影响的刚性挡墙非极限土压力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05): 1060-107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