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隙岩石变形破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熊良锋 |
(江西理工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
|
XIONG Liangfeng |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Jiangxi 341000,China) |
|
摘要 岩石局部化变形在地壳中普遍存在,其通常是各类地质运动、自然和工程次生灾害的主要原因。岩石变形响应在低围压时往往表现出脆性特征,而在高围压时进入延性状态,但孔隙空间的附加变形可能会引起局部化压缩破坏、并降低其输运性质,进而影响火山活动、油气开发和原位流态化采矿等。然而,孔隙岩石的微观结构性质和所处应力环境尤其复杂,该现象对于理解其本征力学行为造成诸多困扰。为此,本文将基于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孔隙岩石变形问题,以更好地揭示其微观机制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1) 通过不同孔隙率岩石的循环加卸载试验,描绘其损伤演化规律和宏微观破裂特征,由此建立基于微观结构的孔隙岩石数值模型,并验证其合理性和反映脆延性转化的一般规律。室内试验发现,不同压缩机制下的岩石变形均表现出非线性,其损伤始终在不断发展、而变形参数具有明显的应力依赖性;岩石破坏是一渐进过程,微破裂活动主要集中在宏观破裂面附近,而孔隙空间和围压往往会促进局部的颗粒破碎活动。数值模拟表明,基于矿物颗粒和宏观孔隙的数值模型,可反映岩石脆延性转化过程中的微破裂活动和能量演化规律;变形局部化过程往往伴随着剧烈的微破裂活动和能量释放,而压缩带的形成通常需要较高的孔隙率、围压和压缩变形;提高围压水平通常会促进剪切破裂和颗粒内破裂,而增加孔隙率有助于提高拉伸破裂和颗粒间破裂的相对比例。
(2) 通过调整矿物和胶结状态、矿物颗粒尺寸、宏微观孔隙结构和孔隙率等内部因素,分析不同压缩机制下微破裂活动和能量组分的变化规律,以探讨岩石微观结构对其变形破坏机制的影响。数值模拟表明,孔隙率是岩石变形响应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其微破裂活动和能量释放过程通常受到矿物粒径分布、矿物和胶结强度、宏观孔隙相对尺寸、微观孔隙比例等内部因素的作用;在高围压环境下,细粒岩石倾向于均匀的碎屑作用,而矿物和胶结状态对岩石破坏形态的作用较小;宏观孔隙是压缩带产生的必要条件,而增加宏观孔隙尺寸和微观孔隙比例均可促进压缩带的发展。
(3) 通过引入宏观非均质结构、边界条件和钻孔空间等外部因素,分析不同压缩机制下微破裂事件和颗粒破碎活动的发展规律,以研究非均质应力场对其变形破坏过程的作用。数值模拟表明,刚性和摩擦边界对孔隙岩石高压响应的影响较小,而宏观孔隙结构往往起控制作用,其中边缘孔隙是局部化变形的起始区域,但非均质结构所引起的应力重分布会影响局部化变形的发展过程;含孔岩石受压时的破裂范围通常位于切向应力的高水平区域,其具体特征与边界压力、钻孔尺寸和岩石微观结构有关;在考虑钻孔过程时,围岩破裂表现出明显的应力环境依赖性,其强度和规模均可能高于含孔岩石的受压响应;扩孔过程往往会加剧微破裂活动,但围岩破裂形态在钻孔边缘的露头取决于其初始阶段。
|
|
|
[1] |
陈泰江1,章广成1,向 欣2. 基于黏弹性接触的落石冲击混凝土棚洞板力学特性理论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606-616. |
[2] |
. 2023-03期目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0-0. |
[3] |
黄叶宁1,邓华锋1,2,李建林1,冯云杰1,王文东1,齐 豫1. 水–岩作用下节理岩体剪切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545-557. |
[4] |
宋勇军,张 君,陈佳星,郭玺玺,孟凡栋,李晨婧. 裂隙砂岩未冻水含量演化特征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575-584. |
[5] |
丁秀丽1,张雨霆1,黄书岭1,池建军2,张传健3,刘登学1. 隧洞围岩大变形机制、挤压大变形预测及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521-544. |
[6] |
张晓勇1,2,谢谟文1,2,张 磊1,2,杜 岩1,刘卫南1,高世崇1. 基于固有频率的坠落危岩体稳定系数计算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585-593. |
[7] |
黄万朋1,2,赵同阳1,江东海1,郭晓胜3,郑永胜4,王学文1. 双巷掘进留窄小煤柱布置方式及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617-629. |
[8] |
宋宇飞1,曹琰波1,2,范 文1,2,于宁宇1,左 琛3,陶 虹4.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降雨诱发滑坡概率型预警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558-574. |
[9] |
李盛南1,肖 俊2,李 玉1,刘新喜2,梁 桥1,常 锦3,刘 杰1. 基于细观裂纹扩展演化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640-648. |
[10] |
张艳博1,2,3,韩 鑫1,2,3,梁 鹏1,2,3,姚旭龙1,2,3,孙 林1,2,3,田宝柱1,2,3. 目标追踪算法在岩石表面变形测量中的实现与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661-671. |
[11] |
唐一举1,郝天轩2,3,刘 静1,李 帆2,赵立桢2,王泽华2. 瓦斯与应力作用下煤体红外辐射响应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594-605. |
[12] |
邢保印1,张炜怡1,章广成1,张世殊2,刘忠绪2,曾 鑫1,郑子涵1. 基于变形速率分解的阶跃型滑坡预测——以呷爬滑坡为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685-697. |
[13] |
贺德印1,刘少伟1,2,贾后省1,付孟雄1,贾连鑫3,张 英4. 锚索偏心树脂锚固特征分析及锚固剂推送限位装置设计[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708-723. |
[14] |
王 洋1,魏玉峰1,贺琮栖1,金磊磊2,梁 彭1. 反倾岩质边坡多级破坏边界折断深度计算模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630-639. |
[15] |
汪进超1,王川婴1,杜 琦2,罗 鹏2,黄俊峰3. 基于光声组合测量的地质钻孔三维可视化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3): 649-66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