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土动力反应分析及其在桩基振动阻抗计算中的应用
杨 军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北京 100084)
DYNAMIC ANALYSIS OF SATURATED SOI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LCULATING DYNAMIC IMPEDANCE OF PILE
Yang Ju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China)
摘要 本文从饱和多孔介质波动问题的Biot理论出发,利用Zienkiewicz给出的u-p和u-w形式的微分方程,对饱和土体动力特性和饱和土中桩的动力阻抗求解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 分别按u-w和u-p方程求解了饱和土体一维压缩和剪切简谐响应解析解。推导过程较为简捷,且适用于多种不同边界条件。 (2) 利用上述的一维压缩简谐响应解析解,探讨了饱和多孔介质中两类压缩波的独立作用,克服了以往研究中的数学不严密性。研究表明,饱和多孔介质中所存在的第二类压缩波有较大的衰减性和有限的作用范围,渗透性系数和外荷载频率对两类压缩波的作用有很大影响。同时,还研究了以前被忽略的不同边界条件对两类压缩波的独立作用的影响,对饱和土动力特性的认识更加全面。 (3) 利用u-w方程一维简谐响应解析解,研究了饱和多孔介质中波的传播特性——荷载频率、渗透性、孔隙度对波速以及波衰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种波波速都随渗透系数和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但第一类压缩波和剪切波波速与频率和渗透系数的相关性远小于第二类压缩波。通过对比u-w和u-p方程的结果,首次定量说明了u-p方程适用于包含地震工程在内的大多数工程问题。 (4) 构建了完整的u-p有限元方程及其求解方法,并编制了国内外文献中未见报道的饱和土三维动力有限元程序。程序中包含了对人工边界的处理和无条件稳定的交叉叠代法。并提出了一种用时域有限元程序求解动力阻抗的方法。 (5) 用上述程序计算了几个典型算例,并讨论了有限元计算中的若干问题:对一维问题研究了一维固结和冲击荷载的作用,验证了传输边界,并讨论了计算精度对单元尺寸的要求;对二维问题求解了条形基础的动力阻抗,讨论了有限厚饱和土层的截止频率以及传输边界中对剪切项系数的修正;对三维问题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饱和土中桩的动力阻抗,为后面相应问题简化模型的参数取值提供了参照。 (6) 将求解单相弹性体中桩的刚度和阻尼系数的Gazetas平面假设和分象限假设加以发展,应用到饱和土中桩的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确定。求解了薄层辐射阻尼的解析解,并拟合了包含足够信息同时又便于使用的近似公式。然后根据功的等效原理得到饱和土中与各薄层阻尼求积等效的桩头辐射阻尼系数。最后通过有限元计算、简化算法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展示了所建议简化模型的可用性。
关键词 :
饱和土 ,
三维有限元 ,
动力阻抗 ,
桩基础 ,
传输边界
引用本文:
杨 军. 饱和土动力反应分析及其在桩基振动阻抗计算中的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21(12): 1907-1907.
Yang Jun. DYNAMIC ANALYSIS OF SATURATED SOI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LCULATING DYNAMIC IMPEDANCE OF PILE. , 2002, 21(12): 1907-1907.
链接本文:
https://rockmech.whrsm.ac.cn/CN/Y2002/V21/I12/1907
[1]
张敬一1,马 兵2. 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改造桩基承载特性离心模型试验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219-229.
[2]
施 瑞1,2,温 智1,2,王 旭1. 考虑冻土–桩接触面流变效应的基础长期服役性能演变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262-272.
[3]
张石平1,2,3,朱明月1,2,3. 层状土中摩擦型空心管桩的竖向地震响应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921-1932.
[4]
白晓宇,张英杰,吴泽坤,孙 淦,刘俊伟,闫 楠. GFRP筋微型抗拔桩承载性能与荷载传递机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6): 1624-1635.
[5]
段 畅1,万志辉1,戴国亮2,郭子龙1,胡 涛2,龚维明2,张润泽2. 珊瑚礁灰岩层基本性质及后压浆嵌岩桩竖向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3): 721-736.
[6]
董砺威1,吴文兵1,田 乙1,2,梅国雄1,3,张云鹏1. 透水管桩沉桩后桩周土体黏弹性固结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S2): 4022-4031.
[7]
关 伟1,2,吴红刚1,2,刘 旭3,马至刚4,冯 康4. 列车动载激励下长短桩复合地基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及易损性评估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S1): 3543-3556.
[8]
何 伟1,高 游1,李万双2,李 泽1,张夏阳1. 非饱和粉土的抗拉强度研究及其预测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8): 2069-2078.
[9]
潘 玲1,熊 力1,2,何志军1,李国维2,周 洋3. 沉降对应的支盘桩承载力控制方法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10): 2443-2454.
[10]
方瑾瑾1,杨小林1,冯以鑫2. 吸力加卸载稳定后膨胀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S2): 4271-4279.
[11]
张云鹏,吴文兵. 基于修正Rayleigh-Love杆件模型的桩基低应变测试中应变波三维传播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S2): 4310-4319.
[12]
韦 实1,梁荣柱1,李忠超2,陈峰军3,邓成龙1,吴小建1,3,孙廉威3. 基于3D打印的PC工法桩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S2): 4320-4332.
[13]
李潇旋1,2,李 涛3. 非饱和黏性土水–力耦合弹塑性组合双面模型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S1): 3654-3662.
[14]
冯忠居1,陈慧芸1,2,白少奋1,蔡 杰3,夏承明4,袁川峰4,黄骤屹5. 公路桥梁桩基穿越超大型溶洞的荷载传递机制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S1): 3700-3711.
[15]
方瑾瑾1,杨小林1,冯以鑫2. 原状膨胀土的三向膨胀力变化特性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S1): 3722-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