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含水基岩段冻结立井井壁外荷载形成机制研究
林 键1,2,3
(1. 安徽理工大学 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 淮南 232001;2.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601;3. 安徽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Study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xternal load of frozen shaft in water-bearing bedrock section in western China
LIN Jian1,2,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ning Respons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eep Coal Mines,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2. Anhu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Building Structure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601,China;3.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601,China)
摘要 21世纪以来,我国西部地区新建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大,且多数穿越白垩–侏罗纪深煤系地层。由于该地层多为砂岩、砾岩、砂质泥岩,具有泥质胶结、遇水砂化泥化、可注性差的特点,其含水基岩段立井井筒多采用冻结法施工。鉴于我国对该地区基岩冻结缺乏深入研究,冻结井筒设计仍参考东部地区选取井壁设计外荷载,造成井壁结构形式选取不合理,井壁厚度设计非厚即薄,安全性与经济性矛盾突出。因此,开展西部地区含水基岩段冻结立井外荷载形成机制研究,对科学设计该地区冻结井井壁,实现安全与经济的协调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采用西部地区侏罗系直罗组含水层的中–粗砂岩岩样,通过XRD、NMR、SEM、岩石的铸体薄片测试与观察,分析了其矿物成分和微观孔隙结构;使用MTS 816型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开展了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获得了其力学特性,并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结果,揭示了弱胶结砂岩变形机制;深入分析了白垩–侏罗系地层水文与工程地质特征,给出了其渗透率、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参数取值范围。
深入分析了含水基岩冻结壁融化前后期间,冻结井内外层井壁受荷特征,基于共同作用原理,建立了井壁外荷载演化模型,得到了冻结立井施工过程中井壁与围岩应力以及井壁外荷载演化理论解,并据此计算分析了含水基岩冻结井外荷载形成过程;建立渗流–应力耦合模型,数值模拟了冻结立井施工过程中井壁与围岩应力以及井壁外荷载演化过程,并得到模型试验的验证。
基于广义有效应力原理与渗流理论,构建了围岩与井壁共同作用下的单层井壁外荷载分析模型,给出了井壁外荷载解析解,通过与经典解和工程实测对比,验证了其正确性;结合西北地区富水围岩特性,讨论了实际工程中井壁外荷载的取值范围。研究表明,密贴状态下,井壁外侧水压折减系数 和围岩与井壁渗透率比值 密切相关,且成正比关系; = 10~100范围,在贴壁状态下, 计算值在0.422~0.879范围, 常见值在0.5~0.9范围;离壁状态下, 的极限值为1.0。贴壁状态下,井壁外荷载折减系数 取值范围为0.496~0.963, 常见值为0.5~0.9;离壁状态下, 取值范围为0.520~1.0,常见值为0.5~1.0。
在单层井壁外荷载解析与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层井壁外荷载解析模型,给出了贴壁式和离壁式井壁受力条件,获得了双层井壁外荷载的解析解,并在解析解的基础上通过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双层井壁外荷载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当内壁渗透率与混凝土材料的渗透率一致时,内壁水压折减系数取值常见范围为0.233~0.613 8;当外壁与围岩密贴状态时,其内壁外荷载折减系数取值范围为0.46~0.79;双层井壁内壁外水压和外荷载的常见取值均小于单层井壁。
关键词 :
采矿工程 ,
西部煤矿 ,
含水深基岩 ,
立井井壁 ,
外荷载 ,
有效应力 ,
稳态渗流
引用本文:
林 键1,2,3. 西部含水基岩段冻结立井井壁外荷载形成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6): 1296-1296.
LIN Jian1,2,3. Study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xternal load of frozen shaft in water-bearing bedrock section in western China. , 2022, 41(6): 1296-1296.
链接本文:
https://rockmech.whrsm.ac.cn/CN/Y2022/V41/I6/1296
[1]
崔哲森1,柴青平2,刘志龙3,王雪松4,袁增森1,徐振洋1,5,6. 爆堆块度分布对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影响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34-145.
[2]
卢运虎1,2,张樱曦2,金 衍1,2,周 波2,3. 考虑钻井液封堵效应的破碎性地层井壁坍塌模型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0-20.
[3]
张 翔1,朱斯陶1,2,刘金海1,姜福兴1,李士栋3,周 涛3,孔 震3,曲效成4. 巨厚表土–锯齿断层煤柱组合结构联动失稳机制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391-2407.
[4]
唐 朝1,2,张遵国1,3,陈 毅1,2,张宏虎1,2,陈永强1,2,钱清侠1. 基于三重耦合效应的煤体吸附CO2变形解耦分析方法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432-2443.
[5]
朱广安,王 铱,徐自豪. 基于声发射信号处理的含水煤体当量钻屑量反演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040-2054.
[6]
马衍坤1,2,3,刘洪杰1,2,3,赵敖寒1,2,3,马登云1,2,3,王谷雨1,2,3,张 曦1,2,3马衍坤1,2,3,刘洪杰1,2,3,赵敖寒1,2,3. 基于DIC顶板导向水力压裂缝网跨界面扩展应变场响应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007-2018.
[7]
胡大伟1,2,马 涛1,2,祖 凯3,王 倩3,杨福见1,2,周 辉1,2. 岩石有效应力系数测试方法与表征模型研究进展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1959-1987.
[8]
周 楠1,2,张吉雄1,3,许健飞1,2,张羽者1,2,李泽君1,2. 西部矿区含水层下采动空间矸石注浆间隔充填岩层控制机制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736-1751.
[9]
白 云1,高 峰1,钮 月1,2,罗 宁3,张志镇3,苏善杰4,滕 腾5,侯 鹏6. 基于损伤–能量协同演化的煤动态破坏剧烈程度评价方法与分级标准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869-1884.
[10]
孙书伟1,胡家冰1,刘 流1,李 圆1,李国君2. 抚顺西露天矿边坡岩体结构与灾害预报模型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695-1708.
[11]
徐佑林1,吴少康2,周 波1,3,郑 伟1,吴旭坤4,周 泽1,陈志松3,张际涛5,李 彬3,严 红6,张传玖7. 强动压破碎软岩巷道再造多重承载结构全空间协同支护技术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720-1735.
[12]
赵同彬1,2,郭 磊1,2,尹延春1,2,肖亚勋3,李世航1,2,高子童1,2. 不同种类煤岩碎块弹射特征及冲击动能指数测试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709-1719.
[13]
孟庆彬1,2,张 烜2,葛政宇2,韩 绪1,安刚健1. 深部巷道锚注支护结构时效特性理论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6): 1420-1437.
[14]
孙书伟1,杨肇熙1,贾培智1,王晓龙1,李国君2. 煤矿地下采空区沉陷诱发边坡破坏机制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6): 1405-1419.
[15]
许慧聪1,2,来兴平1,2,单鹏飞1,2,郭中安3,薛 珂3,闫钟铭2,4,王华川1,5,徐 港2,孟 政2. 沟谷区浅埋煤层矿压显现时空特征辨识及预测方法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6): 1450-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