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倾角煤层长壁工作面飞矸动力损害与控制
胡博胜1,2,3
(1. 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 西安科技大学 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54;
3. 西安科技大学 安全技术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Damage mechanism and control of flying-gangue hazard in longwall mining
of steeply dipping coal seams
HU Bosheng1,2,3
(1. School of Energy and Mining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4,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Mines and Hazard Preven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4,China;3. College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4,China)
摘要 大倾角煤层(倾角介于35°~55°)回采过程中采煤机落煤、端面片、冒煤岩块受煤层倾角影响不能在底板稳定停留,沿工作面倾斜方向下部滑移、滚动,不断加速形成冲击,在回采空间伤人损物,形成此类煤层特有的“飞矸”灾害,严重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通过现场实测、飞矸块体冲击实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SHPB)、非线性动力学数值模拟等手段,回溯飞矸物质来源;厘定不同因素影响下回采空间飞矸运动轨迹,阐明沿程能量累积与耗散机制;揭示冲击载荷作用下飞矸破碎过程的能量耗散与几何分形特征;基于飞矸与挡矸网碰撞过程力学响应优化挡矸网参数。研究表明:
(1) 飞矸的物源主要有煤壁片帮后脱落的片状煤体、端面冒落的破碎顶板、采煤机截割过程中抛射的煤矸、底板挤压膨出的散状块体,发生频率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呈“中部最高,上部次之,下部最低”区域性分布特征。
(2) 飞矸形成后沿工作面倾斜方向的运动模式分为“一次碰撞”、“一次碰撞-滑移”、“多次回弹”和“多次间歇回弹-滑移”四种模式;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飞矸块体几何尺度的减小,飞矸运动轨迹沿底板法向更加均匀且离散程度减弱;煤层底板硬度增大,飞矸回弹高度由0-3倍升高至3-6倍的飞矸等效直径。
(3) 飞矸滑动、滚动以及自由落体过程中,能量随运动历程的增加而累积;飞矸与底板或设备碰撞其积聚能量部分耗散。高速冲击作用下飞矸破坏分为完好、单一劈裂、粉碎3种模式。破碎后煤岩几何分形维数D与应变率呈对数函数关系。相同应变率水平下,煤岩强度越小分形破碎程度越高;D与煤岩几何尺寸负相关;煤岩几何形态不影响D与应变率的函数关系,均呈对数函数。冲击载荷作用下应力波在飞矸内部传播呈现弥散性,传递至煤岩不规则边缘产生应力集中并诱发破坏,即不规则形状飞矸棱角处率先发生破坏导致球形度逐步增加,即飞矸形状“磨圆”现象。
(4) 基于损伤累积效应发展了Hertz经典碰撞理论,构建飞矸损伤风险指标 (碰撞前动能)和 (飞矸与设备碰撞能量恢复系数)关系模型。分析了不同地质与采矿因素影响下飞矸损伤风险指标演化特征。
(5)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上部着重轨迹阻拦、中部强调源头治理、下部预防二次衍生”的飞矸分区域控制原则;“运动阶段梯阶耗能、碰撞前柔性隔断阻滞、碰撞时高强材料抗变”的飞矸分阶段控制对策;“诱导运动模式,限制回弹高度,调控耗能比例”的飞矸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成果可为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飞矸灾害防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
采矿工程 ,
大倾角煤层 ,
飞矸灾害 ,
煤层落石 ,
风险指标 ,
致灾机制
[1]
徐亚军1,2,杜毅博1,2. 基于楔块模型的煤壁极限稳定高度研究与应用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S2): 3240-3249.
[2]
任建东1,2,赵毅鑫1,2,王 文3,LIU Shimin4. 采煤沉陷区油气管道泄漏风险量化分区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S2): 3353-3368.
[3]
林海飞1,2,龙 航1,李树刚1,2,赵鹏翔1,2,严 敏1,2,白 杨1,肖 通1,秦澳立1. 煤体瓦斯吸附解吸与压裂渗流全过程真三轴试验系统研发与应用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S2): 3294-3305.
[4]
贾后省1,2,张文彪1,刘少伟1,2,郭志强3,宋伟鹏3,王银伟1,贺德印1. 不稳定厚煤层回采巷道极软顶板破坏规律及分级控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S2): 3306-3316.
[5]
赵同彬1,2,尹延春1,2,谭云亮1,2,邢明录1,汤兴学1,李春林3. 变刚度加载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其在煤岩破坏力学行为测试中的应用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9): 1846-1857.
[6]
赵毅鑫1,2,乔海清1,2,谢镕澴1,2,郭继鸿1,2. 煤岩单轴压缩破坏声发射轻量化三维卷积预测模型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8): 1567-1580.
[7]
赵 康1,2,伍 俊1,严雅静2,周 昀1,杨 健1,何志伟1. 尾砂胶结充填体裂纹演化多尺度特征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8): 1626-1636.
[8]
谭云亮1,2,郭伟耀1,2,赵同彬1,2,张东晓1,2,谷雪斌1,2,谭 彦1,2. 深部巷道动静载试验系统研制及初步应用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8): 1513-1524.
[9]
华心祝1,2,常贯峰1,2,刘 啸1,2,3,杨 科1,2,陈登红1,2,李 琛1,2,王恩乾1,2. 多源煤基固废充填体强度演化规律及声发射特征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8): 1536-1551.
[10]
赵扬锋1,2,王进铭1,潘一山1,3,王学滨1,赵 伟1,樊 艺1. 基于质量寻优与归一化STA/LTA方法的微震P波到时拾取技术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8): 1610-1625.
[11]
陈绍杰1,张继成1,ZAKI M M1,2,尹大伟1,王 升1,盛守前1,KHORESHOK A A3. 煤层气–水微尺度段塞流动规律相似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7): 1338-1346.
[12]
王田龙1,2,陈从新1,2,夏开宗1,2,邵 勇1,2,刘轩廷1,2,刘子航1,杨括宇3. 基于监测数据的陡倾结构金属矿山下盘岩层移动机制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7): 1409-1426.
[13]
冯龙飞1,王 皓1,王晓东1,张 权2. 煤冲击破坏的微破裂演化特征及前兆识别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7): 1440-1452.
[14]
刘潇鹏. 煤炭地下气化高温烧变围岩移动破坏机制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7): 1512-1512.
[15]
唐巨鹏1,2,张 昕1,2,潘一山3,郝 娜1,2. 深部巷道煤与瓦斯突出及冲击演化特征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6): 1081-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