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倾角煤层长壁工作面飞矸动力损害与控制
胡博胜1,2,3
(1. 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 西安科技大学 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54;
3. 西安科技大学 安全技术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Damage mechanism and control of flying-gangue hazard in longwall mining
of steeply dipping coal seams
HU Bosheng1,2,3
(1. School of Energy and Mining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4,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Mines and Hazard Preven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4,China;3. College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4,China)
摘要 大倾角煤层(倾角介于35°~55°)回采过程中采煤机落煤、端面片、冒煤岩块受煤层倾角影响不能在底板稳定停留,沿工作面倾斜方向下部滑移、滚动,不断加速形成冲击,在回采空间伤人损物,形成此类煤层特有的“飞矸”灾害,严重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通过现场实测、飞矸块体冲击实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SHPB)、非线性动力学数值模拟等手段,回溯飞矸物质来源;厘定不同因素影响下回采空间飞矸运动轨迹,阐明沿程能量累积与耗散机制;揭示冲击载荷作用下飞矸破碎过程的能量耗散与几何分形特征;基于飞矸与挡矸网碰撞过程力学响应优化挡矸网参数。研究表明:
(1) 飞矸的物源主要有煤壁片帮后脱落的片状煤体、端面冒落的破碎顶板、采煤机截割过程中抛射的煤矸、底板挤压膨出的散状块体,发生频率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呈“中部最高,上部次之,下部最低”区域性分布特征。
(2) 飞矸形成后沿工作面倾斜方向的运动模式分为“一次碰撞”、“一次碰撞-滑移”、“多次回弹”和“多次间歇回弹-滑移”四种模式;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飞矸块体几何尺度的减小,飞矸运动轨迹沿底板法向更加均匀且离散程度减弱;煤层底板硬度增大,飞矸回弹高度由0-3倍升高至3-6倍的飞矸等效直径。
(3) 飞矸滑动、滚动以及自由落体过程中,能量随运动历程的增加而累积;飞矸与底板或设备碰撞其积聚能量部分耗散。高速冲击作用下飞矸破坏分为完好、单一劈裂、粉碎3种模式。破碎后煤岩几何分形维数D与应变率呈对数函数关系。相同应变率水平下,煤岩强度越小分形破碎程度越高;D与煤岩几何尺寸负相关;煤岩几何形态不影响D与应变率的函数关系,均呈对数函数。冲击载荷作用下应力波在飞矸内部传播呈现弥散性,传递至煤岩不规则边缘产生应力集中并诱发破坏,即不规则形状飞矸棱角处率先发生破坏导致球形度逐步增加,即飞矸形状“磨圆”现象。
(4) 基于损伤累积效应发展了Hertz经典碰撞理论,构建飞矸损伤风险指标 (碰撞前动能)和 (飞矸与设备碰撞能量恢复系数)关系模型。分析了不同地质与采矿因素影响下飞矸损伤风险指标演化特征。
(5)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上部着重轨迹阻拦、中部强调源头治理、下部预防二次衍生”的飞矸分区域控制原则;“运动阶段梯阶耗能、碰撞前柔性隔断阻滞、碰撞时高强材料抗变”的飞矸分阶段控制对策;“诱导运动模式,限制回弹高度,调控耗能比例”的飞矸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成果可为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飞矸灾害防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
采矿工程 ,
大倾角煤层 ,
飞矸灾害 ,
煤层落石 ,
风险指标 ,
致灾机制
[1]
崔哲森1,柴青平2,刘志龙3,王雪松4,袁增森1,徐振洋1,5,6. 爆堆块度分布对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影响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34-145.
[2]
卢运虎1,2,张樱曦2,金 衍1,2,周 波2,3. 考虑钻井液封堵效应的破碎性地层井壁坍塌模型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0-20.
[3]
张 翔1,朱斯陶1,2,刘金海1,姜福兴1,李士栋3,周 涛3,孔 震3,曲效成4. 巨厚表土–锯齿断层煤柱组合结构联动失稳机制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391-2407.
[4]
唐 朝1,2,张遵国1,3,陈 毅1,2,张宏虎1,2,陈永强1,2,钱清侠1. 基于三重耦合效应的煤体吸附CO2变形解耦分析方法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432-2443.
[5]
朱广安,王 铱,徐自豪. 基于声发射信号处理的含水煤体当量钻屑量反演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040-2054.
[6]
马衍坤1,2,3,刘洪杰1,2,3,赵敖寒1,2,3,马登云1,2,3,王谷雨1,2,3,张 曦1,2,3马衍坤1,2,3,刘洪杰1,2,3,赵敖寒1,2,3. 基于DIC顶板导向水力压裂缝网跨界面扩展应变场响应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007-2018.
[7]
周 楠1,2,张吉雄1,3,许健飞1,2,张羽者1,2,李泽君1,2. 西部矿区含水层下采动空间矸石注浆间隔充填岩层控制机制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736-1751.
[8]
白 云1,高 峰1,钮 月1,2,罗 宁3,张志镇3,苏善杰4,滕 腾5,侯 鹏6. 基于损伤–能量协同演化的煤动态破坏剧烈程度评价方法与分级标准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869-1884.
[9]
孙书伟1,胡家冰1,刘 流1,李 圆1,李国君2. 抚顺西露天矿边坡岩体结构与灾害预报模型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695-1708.
[10]
徐佑林1,吴少康2,周 波1,3,郑 伟1,吴旭坤4,周 泽1,陈志松3,张际涛5,李 彬3,严 红6,张传玖7. 强动压破碎软岩巷道再造多重承载结构全空间协同支护技术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720-1735.
[11]
赵同彬1,2,郭 磊1,2,尹延春1,2,肖亚勋3,李世航1,2,高子童1,2. 不同种类煤岩碎块弹射特征及冲击动能指数测试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709-1719.
[12]
孟庆彬1,2,张 烜2,葛政宇2,韩 绪1,安刚健1. 深部巷道锚注支护结构时效特性理论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6): 1420-1437.
[13]
孙书伟1,杨肇熙1,贾培智1,王晓龙1,李国君2. 煤矿地下采空区沉陷诱发边坡破坏机制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6): 1405-1419.
[14]
许慧聪1,2,来兴平1,2,单鹏飞1,2,郭中安3,薛 珂3,闫钟铭2,4,王华川1,5,徐 港2,孟 政2. 沟谷区浅埋煤层矿压显现时空特征辨识及预测方法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6): 1450-1465.
[15]
杜兆文1,温卓越1,潘昌文1,王飞宇1,刘晓明2,刘海兵2,吕健华3. 大倾角煤层覆岩分区特征及破断回转行为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5): 1271-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