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应力方向依赖性的数力机理与等效应力法研究
董 彤
(陆军勤务学院 岩土力学与地质环境保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1)
Mathematical and mechanical mechanisms of the stress directional dependence of soils and the equivalent stress method
DONG Tong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Geomechanics Ge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rmy Logistic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1,China)
摘要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土的应力方向依赖性是指土的力学特性随应力方向改变而改变的性质,包含材料的方向性(即土的各向异性)和应力的方向性(即应力主轴偏转)两层含义。然而,目前对上述两方面及其协同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致使已有模型大都采用假设各向异性参数、修正已有模型、拟合确定参数的建模思路,所建模型形式复杂、理论不严谨且适用性较差。虽然采用变换应力建模已付诸实践,但对变换应力的刻画及组构的取值缺乏严格的理论基础,致使其数学拟合成分多于力学模型成分。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机理分析、方法提出和实践验证4个方面,对岩土材料应力方向依赖性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 完善了空心圆柱扭剪试验方法,开展了土的应力方向依赖性的宏观试验。应力不仅包含大小而且存在方向,推导了四种广义应力力系之间的两两映射关系,完善了空心圆柱扭剪仪外荷载控制方式。针对目前制备饱和重塑黏土空心圆柱试样比较困难的问题,研制了相应的压样装置和饱和装置。考虑压样过程中上覆土对下层土的二次压实作用,提出了质量控制的分层欠压法,提高了制样的均匀性和可重复性。最后,采用重塑砂土与重塑黏土开展了定轴剪切试验和纯主应力轴旋转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的强度、变形、应力路径(孔压)、破坏形态等宏观力学特性均具有显著的应力方向依赖性。在大主应力方向角为45°~75°时,试验所积累的孔压最大、峰值偏应力比最小、应变积累最快,试样所表现出的密实程度最低。试样的宏观力学特性由材料的各向异性与应力的加载方向共同决定。
(2) 深入探讨了应力方向依赖性的数力机理。① 材料的方向性是土体应力方向依赖性的内在原因。应力的大小与方向决定了潜在滑动面的位置,激发了沿滑动面土的固有强度,不同位置土的固有强度可以通过组构–应力联合不变量进行刻画,进而建立了考虑应力方向依赖性的强度准则,较为精确地预测了强度的极小值点和滑动面位置随应力方向的变化规律。② 应力的方向性是土应力方向依赖性的外在原因,切应力–正应力的比值和主应力方向角均可以刻画应力的方向性。根据切正应力比–切应变之间的双曲线关系,从增量的角度得到了一个非线性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复杂应力路径下黏土与砂土的剪切变形规律。③ 各向异性与压硬性均会改变柔度张量各分量的比例关系,进而改变了由主应力张量计算得到主应变增量张量的三次坐标变换关系,最终导致岩土材料具有非共轴现象。
(3) 建立了土体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特性的定量关联,提出了等效应力张量。有效应力原理描述了饱和土总应力的分配法则。为了刻画细观结构差异所导致的不均匀内应力,在细观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框架内,分别推导了宏观应力同细观接触应力以及骨架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各组分有效承载面积为权重,完善了各向异性多相混合物的应力分配法则。在此基础上,以组构张量反映材料的方向性、以应力张量反映应力的方向性并特别考虑了组构–应力的方向关系,确立了等效应力张量的具体表达。
(4) 提出了“方向化”改造的一般性方法——等效应力法。有效应力原理表明土的变形与强度都只取决于有效应力的变化。以等效应力刻画骨架的真实应力,以现有本构模型刻画骨架的力学特性,提出了对现有土的各向同性破坏准则与本构模型进行“方向化”改造的一般性方法——等效应力法。采用等效应力法相继建立了等效非线性模型、等效Lade准则以及等效UH模型,同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等效应力法对已有各向同性本构模型进行“各向异性化”改造的方法可行、结果可靠,所建模型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键词 :
土力学 ,
各向异性 ,
应力方向 ,
等效应力 ,
数力机理 ,
本构模型
[1]
崔 凯1,2,李淑桓1,王东华1,马启鑫1,韦 鑫1. 电渗注浆加固土遗址片状剥离实验研究(Ⅱ):工艺优化与渗透模型构建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230-241.
[2]
万 征,刘媛媛,曹 伟,易海洋. 管桩施工过程中匀质地层土体应力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83-195.
[3]
郭延辉1,孔志军2. 高原冲湖积圆砾土本构模型参数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242-249.
[4]
卢 正1,2,张 荣 1,3,赵 阳1,秦 朗4,刘 杰5,颜廷舟6,李 剑6,李秉蔚7,张 静8. 盐渍土基泡沫轻质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206-218.
[5]
唐先习1,封苏航1,张寿红2,渠敬晔1. 盐渍土路基水–盐–热–力耦合理论及数值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250-261.
[6]
林存刚1,2,3,4,秦家贵1,陶旭光5,刘志军6,丁 智7. 不同饱和状态砂土渗漏流化特性及水力准则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500-2514.
[7]
张 昭1,2,马 浩1,祝良玉3,张 钊1,周子豪1,张远傲1,文艺龙1. 考虑颗粒不均匀影响的土体迂曲度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178-2190.
[8]
周志雄1,周凤玺1,王永泽2,马 强3,郑延斌1,张留俊4 . 考虑水–汽对流及换热的非饱和硫酸盐渍土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模型建立与验证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202-2215.
[9]
戴自航1,2,3,周 冲2,陈财焕4,陈忠源1. 锚杆灌浆体与黏性土界面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153-2163.
[10]
李晓龙1,2,王 格1,2,李禄禄3,石明生1,2,钟燕辉1,2,张 蓓1,2,王复明1,2. 高聚物膜袋注浆对土体挤密效应仿真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164-2177.
[11]
潘申鑫1,2,蒋关鲁1,2,刘先峰1,2,黄 鑫1,2,袁胜洋1,2,曹丽君1,2,冯海洲1,2,周诗广3. 刚性面板加筋土挡墙地震作用下土工格栅力学行为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216-2231.
[12]
李闻勃1,2,高 伟1,2,韩圣铭1,2,温汉宏2,丁 航2,黄宝龙2,宁方波2. 上海淤泥质黏土层-50 ℃深冷冻结温度场多参数协同优化模型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232-2248.
[13]
贺 鑫1,陈国庆1,孙 祥1,蒋 楠2,邬 凯3. 不同层理倾角下千枚岩蠕变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139-2152.
[14]
韩 仲1,吴尔勋1,邹维列1,沈细中2,王协群3. 不同湿密状态及试验路径下膨胀土的侧向土压力及孔隙结构特征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8): 2191-2201.
[15]
郭允朋1,2,刘冬桥1,2,杨圣开3,王 炀4,李杰宇5,凌 凯1,2. 基于Logistic分布的脆性岩石应变软化损伤本构模型及其验证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828-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