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桩基础桥墩墩底摇摆隔震机制及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马华军
(兰州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Research on rocking isolated mechanism of the railway bridge pier with pile foundation and its seismic design method
MA Huaj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摘要 近年来,基底摇摆隔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该方法从结构底部切断了地震传力路径,因而具有隔震效果好,震后可实现自复位的优点。本文针对墩底摇摆隔震问题,通过试验和数值方法研究其摇摆隔震机制及抗震设计方法,为墩底摇摆隔震桥墩在铁路桩基础桥梁中的运用提供依据。
(1) 基于前期关于铁路高墩桥梁墩底摇摆隔震方法的研究基础,通过对现有铁路桩基础桥墩的设计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带有限位耗能钢筋的墩底摇摆隔震方法,并与自由摇摆隔震和无黏结预应力防倾覆钢筋约束摇摆隔震的方法进行了对比,阐述了3种不同摇摆模式桥墩的隔震原理。
(2) 通过拟静力试验获得了3种不同摇摆隔震桥墩的初始刚度、提离荷载、极限荷载。分析了摇摆隔震桥墩的滞回特性和耗能机制,并研究了预应力防倾覆钢筋和限位耗能钢筋的约束效应及其对摇摆隔震桥墩的抗倾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摇摆桥墩摇摆过程中存在抗倾覆能力不足的问题,限位耗能钢筋约束摇摆隔震桥墩具有刚度较大且耗能性能较好的优点,预应力防倾覆钢筋约束摇摆隔震桥墩具有较好的自复位性能。
(3) 通过振动台试验获得了3种摇摆隔震桥墩在不同的地震波输入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包括墩顶水平加速度、水平位移和加台的竖向提离加速度、提离位移。分析了限位耗能钢筋和预应力防倾覆钢筋对桥墩提离摇摆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摇摆隔震桥墩的摇摆反应过大,且碰撞效应明显,不利于桥梁抗震;限位耗能钢筋摇摆隔震桥墩约束效应强,可以明显减小墩顶摇摆幅度;而预应力防倾覆钢筋既可以控制摇摆幅度,同时具有自复位的功能。限位耗能钢筋和预应力防倾覆钢筋摇摆隔震桥墩的隔震效果均较好,能满足设计要求。
(4) 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可模拟有限位耗能钢筋的摇摆隔震桥墩的四弹簧计算模型。同时利用两弹簧、三弹簧和四弹簧模型分别模拟了3种墩底摇摆隔震桥墩,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了Pushover和动力响应数值分析。分析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的骨架曲线吻合度较高。动力响应分析结果与振动台试验得到的加速度、位移试验曲线也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表明了本文采用的弹簧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摇摆隔震桥墩在地震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5) 基于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针对本文的3种墩底摇摆隔震桥墩提出了关键构件(加台、限位耗能钢筋、预应力防倾覆钢筋)的抗震设计原则。验证了一弹簧分析模型(转动弹簧模型)可以用于桥墩的墩底摇摆隔震简化计算。给出了为防止基础提离时局部混凝土压碎而增设的加台底钢板尺寸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摇摆隔震桥墩桩基础的计算模型。通过对原型桥墩进行抗震计算,分析了摇摆隔震桥墩与非隔震桥墩及基础的地震反应,讨论了隔震前后桩基础配筋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隔震后的桩身只需配少量的钢筋即可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关键词 :
桩基础 ,
铁路桥梁 ,
桩基础桥墩 ,
墩底摇摆隔震 ,
拟静力试验 ,
振动台试验 ,
抗震设计
[1]
施 瑞1,2,温 智1,2,王 旭1. 考虑冻土–桩接触面流变效应的基础长期服役性能演变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262-272.
[2]
张敬一1,马 兵2. 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改造桩基承载特性离心模型试验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219-229.
[3]
邹启俊1,2,吴瑞安1,3,郭长宝1,3,钟 宁1,3,杨志华1,3. 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反倾岩质边坡动力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470-2485.
[4]
张石平1,2,3,朱明月1,2,3. 层状土中摩擦型空心管桩的竖向地震响应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7): 1921-1932.
[5]
白晓宇,张英杰,吴泽坤,孙 淦,刘俊伟,闫 楠. GFRP筋微型抗拔桩承载性能与荷载传递机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6): 1624-1635.
[6]
李雨润1,邵鼎松1,李 赫1,王永志2. 液化场地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4): 1013-1025.
[7]
段 畅1,万志辉1,戴国亮2,郭子龙1,胡 涛2,龚维明2,张润泽2. 珊瑚礁灰岩层基本性质及后压浆嵌岩桩竖向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3): 721-736.
[8]
崔 鹤1,2,黄茂松1,2,时振昊1,2. 饱和黏土中吸力桶基础离心振动台试验及地震响应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3): 769-780.
[9]
董砺威1,吴文兵1,田 乙1,2,梅国雄1,3,张云鹏1. 透水管桩沉桩后桩周土体黏弹性固结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S2): 4022-4031.
[10]
关 伟1,2,吴红刚1,2,刘 旭3,马至刚4,冯 康4. 列车动载激励下长短桩复合地基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及易损性评估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S1): 3543-3556.
[11]
侯小强1,任继贤1,郑佳乐1,王新飞1,吴红刚2,贾洪璐3. h型抗滑桩结构优化抗震性能对比振动台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12): 2892-2907.
[12]
蔡博渊1,蔡晓光2,3,4,李思汉1,2,3,景立平5,徐洪路5,张 艳6.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加筋土挡墙台阶效应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12): 3108-3120.
[13]
潘 玲1,熊 力1,2,何志军1,李国维2,周 洋3. 沉降对应的支盘桩承载力控制方法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10): 2443-2454.
[14]
马为功. 铁路黄土隧道液化致灾机制与风险评估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10): 2600-2600.
[15]
张云鹏,吴文兵. 基于修正Rayleigh-Love杆件模型的桩基低应变测试中应变波三维传播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 42(S2): 4310-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