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宝琛,廖国华. 煤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M].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2 颜荣贵. 地基开采沉陷及其地表建筑[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3 李文秀. Fuzzy理论在采矿及岩土工程中的应用[M]. 北京:冶金 工业出版社,1998
4 梅松华. 岩体移动空间层状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 长沙:长沙矿冶研究院,2001
5 刘天泉. “三下一上”采煤技术的现状及展望[J]. 煤炭科学技术 1995,23(1):5~7
6 李永树,刘文熙. 开采沉陷预报方法研究现状与展望[J]. 四川测绘,1998,21(3):99~102
7 徐嘉谟. 大型开挖对环境的影响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8(1):43~44
8 栾元重,伏庆辉,赵会兴. 矿山地表移动的卡尔曼滤波模型[J].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2,54(3):32~34
9 刘宝琛,张家生. 近地表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的随机介质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14(4):289~291
10 阳军生,刘宝琛,阳生权. 竖井建设引起的地表移动及变形[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3):291~293
11 麻凤海,王泳嘉. 用离散元研究深部开采岩层移动大变形问题[J].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1996,15(2):177~181
12 麻凤海,王永嘉. 地层沉降控制的可变形离散单元模拟[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2):176~179
13 谢和平,周宏伟,王金安等. FLAC在煤矿开采沉陷预测中的应用及对比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4):397~401
14 何万龙,康建荣. 山区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研究[J]. 煤炭学报,1992,17(4):1~15
15 杨 伦,于广明,王艳春等. 地形条件对采动建筑物的影响[J]. 矿山测量,1994,(1):40~44
16 李文秀,马 光. 港里矿区河下采矿地表变形分析[J]. 矿冶工程,1995,15(4):5~8
17 梁 明,汤伏全. 地下采矿诱发山体滑坡的规律研究[J]. 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5,15(4):331~335
18 李文秀. 山区岩体移动的Fuzzy预测模型[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5):688~691
19 张荣亮,刘德选,袁 力等. 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研究[J]. 矿山测量,2002,(1):21~22
20 尹光志,鲜学福,代高飞等. 大倾角煤层开采岩移基本规律的研 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01,23(4):450~453
21 王金庄,李永树,周 雄等. 巨厚松散层下采煤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J]. 煤炭学报,1997,22(1):18~21
22 李凤明. 厚冲积层矿区地表移动参数的特点及数值模拟[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1):535~537
23 栾元重,贾维花. 厚冲积层下开采地表移动分析[J].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1,(3):81~82
24 张玉卓,陈立良,周万茂. 村庄下采煤的理论基础——地表沉陷预测与控制[J]. 煤炭科学技术,1998,26(4):39~42
25 邓喀中,张冬至,张周权. 深部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预测及控制探讨[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1):52~55
26 贺跃光,颜荣贵,曾卓乔. 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地表移动规律研究[J]. 矿冶工程,2000,20(3):12~14
27 曹 阳,颜荣贵,贺跃光等. 崩落法开采急倾斜矿床地表变形预测新方法[J]. 矿冶工程,2002,22(4):5~8
28 曹 阳,颜荣贵,贺跃光等. 构造应力型矿山地表移动宏观破坏特征与对策[J]. 矿冶工程,2002,22(2):31~33
29 邓喀中,马伟民. 开采沉陷中的岩体节理效应[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15(4):345~352
30 邓喀中,马伟民. 开采沉陷模拟计算中的层面效应[J]. 矿山测量,1996,(4):39~44
31 于广明,谢和平,张玉卓等. 节理岩体采动沉陷实验及损伤力学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1):16~23
32 张华兴,仲惟林. 受断层影响的地表移动计算[J]. 煤炭学报,1995,20(2):163~166
33 蒋建平,章杨松,阎长虹等. 地下工程中岩移的断层效应探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0(8):1 257~1 262
34 戴华阳. 地表非连续变形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J]. 煤炭学报,1995,20(6):614~618
35 戴华阳,王金庄,胡友健. 层间弱面引起地表非连续变形的机理分析[J]. 矿山测量,1999,(2):29~30
36 戴华阳,王金庄,滕永海等.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计算方法研究[J]. 煤炭学报,2000,25(4):356~360
37 缪协兴,钱鸣高. 采动岩体的关键层理论研究新进展[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1):25~29
38 钱鸣高,缪协兴. 采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展望[J]. 岩土力学,1997,18(增):14~18
39 沈惠群,刘宝琛. 地表移动空间——时间过程研究[J]. 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2,11(4):327~334
40 崔希民,杨 硕. 开采沉陷的流变模型探讨[J]. 中国矿业,1996,5(2):52~55
41 麻风海,范学理,王泳嘉. 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时间空间过程分 析[J]. 工程力学,1997,(增):562~570
42 崔希民,缪协兴,金日平. 基于时间函数的地表移动动态过程计算方法[J]. 中国矿业,1999,8(6):58~60
43 于广明,孙洪泉,赵建锋. 采矿引起地表点动态下沉的分形增长规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1):34~37
44 沈光寒,成 枢,吴 戈. 矿山沉陷的模型识别和模型优化[J]. 煤炭学报,1990,15(3):9~16
45 成 枢,吴 戈,沈光寒. 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参数识别[J]. 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5,9(2):145~149
46 贵仁义. 岩层移动与变形的反演计算模型[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6,21(1):8~14
47 郭文兵,邓喀中,邹友峰. 地表下沉系数计算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03,25(2):212~215
48 黄乐亭. 开采沉陷力学的研究与发展[J]. 煤炭科学技术,2003,31(2):54~56
49 于广明,谢和平. 岩体采动沉陷的损伤效应[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9,9(1):185~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