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岩石微破裂演化声发射行为特征
杨道学
(江西理工大学 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Acoustic emissio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micro-fracture evolution based on deep learning
YANG Daoxue
(School of Civil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Jiangxi 341000,China)
摘要 我国已建与拟建的岩石工程项目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瞩目,在各类岩石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岩石的失稳破坏导致各类工程地质灾害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制约岩石工程安全、进度及经济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声发射(AE)无损检测技术在各类岩石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应用较为广泛。针对目前基于AE行为的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综合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及AE行为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 在岩石AE滤波及定位方面:针对AE信号的低信噪比、随机性强、非平稳性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总体经验模态分解–单通道盲源分离(EEMD-SCBSS)的AE信号滤波算法;为了消除弹性波在岩石内部传播过程中速度对AE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到时时差粒子群(PSO)的未知波速AE定位算法;并基于MATLAB计算平台开发一套“AE震源矩张量参数反演及震源破裂机制分析软件”,实现对岩石微破裂过程中AE信号的滤波、未知波速AE定位及AE震源微破裂机制分析。
(2) 在AE震源产生机制的识别方面:由于AE信号在水中传播过程中衰减速率更快,造成数个AE接收传感器同时采集到同一个AE事件变得较为困难,进而导致矩张量反演理论在研究含水条件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矩张量反演理论在识别含水条件下岩石微破裂演化过程中AE震源产生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二维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Net)识别AE震源产生机制的新方法,通过将一维AE信号转换为二维数字图像,利用ResNet对二维数字图像中高级及抽象的AE震源特征进行提取,并成功地解决饱和状态下岩石微破裂演化过程中AE震源产生机制的识别难题。
(3) 在不同断裂模式下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的研究方面:通过Mode I与II断裂试验测得不同断裂模式条件下岩石微破裂过程中力学参数与AE行为特征,并对不同断裂模式下的AE行为、载荷应力、断裂韧性、非断裂区域损伤量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地研究,构建不同断裂模式下非断裂损伤区域损伤量与含水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基于广义最大周向应力准则推导Mode II断裂模式下CCNBD试件的临界断裂半径、初始起裂角度与含水率之间关系;通过SEM成像结果与AE震源空间分布信息证实本文提出的非均胶结模型可行性,并利用非均胶结模型对Mode I断裂过程中微裂纹扩展机制及断裂过程区进行研究,揭示非均质砂岩在Mode I断裂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
(4) 在岩石微破裂时间效应的AE行为演化方面:基于统计力学与损伤力学理论建立岩石微破裂时间效应的含阻尼因子蠕变AE模型,该蠕变模型揭示了加速蠕变阶段AE行为与减速蠕变及等速蠕变阶AE行为存在着内在联系;利用奇异值分解法对累计AE事件数进行分析,实现对加速蠕变阶段的定量识别;减速蠕变和等速蠕变阶段的AE波形为突变型,而加速蠕变阶段AE信号波形为突变型和连续型共存的形式,进而从AE波形特性的角度实现对加速蠕变阶段的定量识别;最终利用弹性波动力学理论对AE波形特征与岩石微破裂时间效应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揭示岩石微破裂时间效应的AE行为演化特征。
(5) 针对水对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AE技术、SEM成像、分形理论与ResNet50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岩石试件的破坏模式由以张拉型破裂为主导向以剪切型破裂为主导转变,表面的宏观裂纹数目也在逐渐地减少;张拉裂纹更容易聚集形成宏观裂纹,而剪切裂纹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并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SEM成像结果与ResNet50模型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实ResNet50模型可以对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岩石微破裂过程中AE震源产生机制进行监测解译。
关键词 :
岩石力学 ,
声发射行为 ,
深度学习 ,
微破裂 ,
震源机制 ,
前兆特征 ,
水力耦合作用
[1]
东 振1,2,3,陈艳鹏1,2,3,许 浩4,赵宇峰1,2,3,任 博5,陈 浩1,2,3,王 飞6. 中深层煤炭地下气化腔围岩热变形破坏机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74-88.
[2]
王 强1,杨 郁1,宋 毅2,沈 骋2,赵金洲1,胡永全1,王玉丰1. 天然裂缝–断层带影响的页岩气拉链式压裂窜扰模型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46-157.
[3]
贾喜荣1,刘跃东2,3,4,刘 畅2,3,4,刘明银5,6,韩 丰7. 基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的非线性Coulomb强度准则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9.
[4]
徐世乾1,郭建春1,YOUNIS Rami2,卢 聪1. 基于嵌入式网格的裂缝性致密储层裂缝扩展模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89-100.
[5]
魏旭雅,陈 祥,邵铭浚,雷顺宇. 基于应变控制的单轴循环加卸载下花岗岩变形破坏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13-123.
[6]
姚荣涵1,张文松2,3,4,贾 磊2,3,4,王立冰1. 基于时空特性和深度学习的地铁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估算模型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96-205.
[7]
周海孝1,2,高启栋1,2,王光耀1,2,王亚琼1,2,冷振东3,杨 庆1,2. 岩石钻孔爆破孔壁加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S1): 158-170.
[8]
曾 萍1,2,韦世明1,2,夏 阳1,2,金 衍1,2,曾 皓2,3. 考虑峰后脆性跌落的油页岩统计损伤本构——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为例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408-2419.
[9]
孙意成1,魏玉峰1,胡舒寒2,秦兴州1. 考虑离散裂隙网络非线性渗流的岩体渗透特性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444-2455.
[10]
王晓琪1,2,齐消寒1,2,马 恒1,2,高 科1,2,董建军1,2. 基于图像测量的三轴流–固耦合试验平台的应用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360-2378.
[11]
李明昊1,2,李 皋1,2,冯佳歆1,2,上官自然1,2,杨 旭1,2,李红涛1,2,袁晨旭3. 四川盆地灯影组藻凝块白云岩升尺度岩石力学参数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420-2431.
[12]
刘力源1,2,罗胜文1,3,王 涛1,3,骆奕帆4,姜乃生5. 超高温下花岗岩微观结构与能量演化特征的多尺度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305-2320.
[13]
张 帆1,2,张一鸣1,2,李 满1,2,胡大伟3. 高温–水冷处理花岗岩循环加卸载抗拉特性及破裂机制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249-2261.
[14]
董家兴1,刘梦飞1,米 健2,王益仙3,金克盛1,代佩玄1,柳晓宁2,赵毅然2,齐永立4. 砂化白云岩隧洞围岩结构面几何参数精准表征及工程地质特性评价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292-2304.
[15]
周 俊1,2,赵光明2,3,孟祥瑞2,孙金山1,于美鲁3,汪聪聪3,燕 磐3. 高径比差异条件下花岗岩和砂岩动态特性及破裂形态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 44(9): 2379-2390.